示警罷免衝擊2026、2028大選 小笠原欣幸曝年輕人不滿綠營情緒蔓延
▲多次成功預測臺灣選舉結果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圖/取自小笠原欣幸臉書)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726大罷免大失敗,多次精準預測臺灣選舉結果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1日表示,這與對民進黨長期執政的警惕感和不信任感相互連動,追根究柢,起因於2016年蔡英文承諾的「公平正義」在8年任內未能實現,未能迴應年輕人切身期待的不滿情緒正在蔓延。他強調,「抗中保臺」並沒有錯,然而,動輒給反對者貼上「中共同路人」標籤,引發極大反彈,對於2026縣市長選舉、2028年總統大選,對國民黨而言「反民進黨」訴求仍然有效,對民進黨而言「抗中保臺」效益則在減弱。
小笠原欣幸1日在社羣平臺分享,他於日本《東洋經濟》專欄發佈、由張進逸先生翻譯的大罷免分析一文,內容提到,罷免案無一成立,可說是臺灣選民將勝利判給了始終採取強硬對抗賴政府的在野黨,而對執政黨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慘痛的失敗。
針對投票結果,小笠原欣幸分析,綜觀這次進行罷免投票的24個選區整體票數,同意票爲1,614,772票(42.5%),反對票爲2,181,474票(57.5%)。因此,我們對這24個選區的總統大選得票狀況作比較,建立模型來推測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的得票如何流向這次的罷免投票。
小笠原欣幸表示,首先,基於以下前提:民衆黨支持率在去年1月大選後減半;賴清德支持率在45%以上,高於大選得票率40%。我們假設去年柯文哲26%的得票率分成三部分:一是「死忠柯粉」佔一半(五成),二是去年投給柯文哲但後來轉向支持賴政府的佔兩成,三是對政治失去興趣的佔剩下的三成。
小笠原欣幸指出,如此一來,投給柯文哲的選民中有七成可能參與這次罷免投票。假設其投票率與兩大黨支持者的投票率相同,可得出以下兩個方程式:
① 賴清德得票數×投票率x+柯文哲得票數×20%×投票率x=1,614,772(同意票)
② 侯友宜得票數×投票率y+柯文哲得票數×50%×投票率y=2,181,474(反對票)
計算結果爲x=77.80%,y=85.68%。
小笠原欣幸認爲,罷免方動員了去年投給賴清德的選民,以及兩成投給柯文哲選民中的77.8%站出來投下同意票。另一方面,反罷方則動員了去年投給侯友宜的選民,以及一半投給柯文哲選民中的85.68%站出來投下反對票。當然,對於去年柯文哲26%的票流向何處,也可以有不同的假設,但應該不至於出現反轉結果。
小笠原欣幸強調,以公民團體爲首的罷免方能夠動員賴清德77.8%的支持者出來投票實屬不易。然而,國民黨的反撲更爲強勁,動員了侯友宜85.68%的支持者投票則更加驚人。這些數字證實了反罷方的動員力更強。原本預想這股能量會在背水一戰的補選中展現,沒想到提前在罷免投票階段就已爆發出來。
另一方面,小笠原欣幸指出,從這項分析來看,國民黨的直接勝因在於鞏固了侯友宜的票源,並吸納了柯文哲的選票。這顯示了對國民黨來說在野聯盟(藍白合)確實發揮作用的數據。
針對罷免結果對臺灣政局影響,小笠原欣幸提到,儘管從票數分析來看罷免方有所進展,但投票結果本身對於推動罷免的公民團體以及支援他們的民進黨、賴政府而言,屬於全面性的挫敗。
小笠原欣幸認爲,以結果論來看,罷免運動或許從一開始就不切實際,但罷免方也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試圖喚起高度危機意識來克服障礙。「太陽花運動」當年也是逆勢而爲,但成功改變了輿論結構,罷免運動卻未能做到這點。公民團體所期盼的「太陽花運動」再現最後無功而返。
小笠原欣幸說,令人關注的是對明年縣市長選舉以及2028年總統大選的影響。這次罷免投票顯示,對國民黨而言「反民進黨」的訴求仍然有效,對民進黨而言「抗中保臺」的效益則在減弱。
小笠原欣幸再說,「抗中保臺」口號曾是民進黨對抗國民黨的利器,成爲2020年總統大選蔡英文壓倒性勝利的原動力,但在2022年縣市長選舉中遭遇挫敗。蔡政府和民進黨儘管面對的是地方性選舉,卻仍高舉「抗中保臺」大旗,最後以慘敗收場。
小笠原欣幸回顧,過去2024年總統大選中,第三勢力民衆黨的柯文哲投入選戰,批判「抗中保臺」已經「淪爲民進黨維持權力的口號」。總統大選中賴清德雖然當選,但得票率僅40%,比起蔡英文的57%得票率大幅減少17個百分點,失去的那些選票被柯文哲所瓜分。
小笠原欣幸直言,這與對長期執政的警惕感和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感相互連動,追根究柢,起因於2016年蔡英文承諾的「公平正義」在蔡政府8年任內未能實現的不滿。
小笠原欣幸認爲,在支持民衆黨的年輕族羣中,對於不穩定的就業、薪資成長停滯、房價飆漲等問題,民進黨政府未能迴應年輕人切身期待的不滿情緒正在蔓延。在他們的感受中,如果維持現狀卻無法掌握自己的未來人生,那麼維持現狀又有何意義?這部分無法單純歸咎於中國影響力擴大。
小笠原欣幸表示,以大方向而言,「抗中保臺」並沒有錯。然而,由於在朝野攻防中被當作民進黨的武器所使用,邊際效應因而遞減。民進黨動輒給反對者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引發了極大的反彈。這次支持罷免方高舉「抗中保臺」,頻頻使用「中共同路人」一詞,最終仍然無法取勝。
小笠原欣幸提醒,選民所期待的是「抗中保臺」之後的願景,那應該是能夠掌握自己未來人生的願景。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在野黨。在野黨嚐到了強調「反民進黨」的甜頭,但若僅靠「反對」,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臺灣政治向來難以理解,今後恐怕會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本文日文版原文發表於日本《東洋經濟》Online。
▼726大罷免全數失敗。(圖/記者湯興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