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棄綠轉柯?大罷免慘敗 小笠原欣幸:終結民進黨10年優勢
針對7月26日登場、號稱「大罷免」的行動,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26日分享日本《產經新聞》對他的專訪表示,此次針對24位中國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最終全數失敗,無一人遭解職,堪稱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中時資料照/王惠慧攝)
針對7月26日登場、號稱「大罷免」的行動,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26日分享日本《產經新聞》對他的專訪表示,此次針對24位中國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最終全數失敗,無一人遭解職,堪稱是國民黨的全面勝利。他認爲,這場政治攻防不僅讓罷免方顏面盡失,也象徵民進黨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以來所累積的政治優勢,可能就此終結。
小笠原指出,從今年初起,由民間團體主導的罷免行動快速升溫,民進黨亦未隱藏支持態度,使外界一度認爲罷免聲勢有望壓倒國民黨。然而,國民黨雖然早期在連署階段遇挫,中央動員力也顯得薄弱,但地方立委反而各自積極串連地方後援會,自行舉辦說明會,逐步扭轉劣勢。他認爲,總統賴清德在6月下旬展開的「國家團結演講」系列,原意是要號召支持者凝聚力量,但其中一場談話中提及「反對黨是不純物、應被過濾」的說法,意外成爲引爆反彈的火種。藍營成功將此操作爲「反獨裁」的象徵,喚起基層憤怒,讓不少中間選民也傾向投下不同意票。
罷免派原本設定的勝負基準,是至少能讓6位立委下臺,甚至期待達到10人罷免,藉此進入補選並擴大戰線。但最終24席全數未過關,連補選都沒有機會。他直言,這等於是罷免方的「全面潰敗」,接下來8月23日即將登場的第二波罷免,在連署階段就已陷入苦戰,成功機率更低。
從此次投票行爲觀察,小笠原指出,臺灣當前政治結構已逐漸走向「M字型」兩極化,無論支持或反對賴政府的羣體,立場都非常鮮明。罷免方雖然組織熱情,但大多選民對於是否要用罷免去推翻剛在2024年上任的立委,始終心存疑慮。而國民黨則是成功挖掘這批中間觀望選民,催出大量「不同意票」,成爲逆轉的主因。
他表示,此次罷免的兩大主訴求是「國民黨立委阻擋國會運作」與「親中立委危害臺灣」,但從結果來看,多數選民並未接受這套論述,反而對「將國會抗爭定義爲賣臺」感到不認同。他坦言,罷免案全面失敗,形同是社會對「國民黨等於親中」這類標籤的否定。
此次投票也間接證實,民進黨所依賴的「抗中保臺」路線已出現疲乏。特別是在年輕選民族羣中,對民進黨的質疑聲浪日漸升高。雖然這羣人並不支持統一,但也不滿民進黨以「抗中」爲名壟斷政治主導權,卻未對年輕人的薪資、房價、就業等現實議題提出實質解方。這批選民傾向支持柯文哲與民衆黨,在對中政策上主張「不統不武但可對話」,與民進黨激烈對抗的路線出現分歧。他強調,這並非代表年輕人轉向親中,而是對民進黨「將抗中當萬靈丹」的懷疑。
小笠原進一步指出,2024年總統與立委大選結束後,藍綠板塊已不再是單一壓倒性的對決,而是重新進入五五波態勢。此次罷免案的慘敗,更加深了這種平衡狀態。他認爲,這次結果將深刻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以及2028年總統大選,對民進黨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民意警訊。
最後他也提醒,雖然民進黨的優勢正在式微,但臺灣整體的「臺灣認同」與「維持現狀」的民意結構仍然穩固。改變的是政黨實力對比,而非臺灣人對未來的整體方向。未來民進黨若繼續忽視選民生活感受,執政優勢將愈發困難。中國大陸則可能見縫插針,加強對臺的認知作戰與滲透活動,形勢更加複雜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