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10年優勢時代終結 小笠原欣幸:中共恐趁勢加強滲透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成功挺過大罷免,感謝選民力挺。(圖/路透)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臺灣26日舉行鍼對24名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的大規模罷免投票,結果沒有任何一區達到罷免成立門檻。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指出,民進黨長期打出的「抗中保臺」路線,這次罷免投票中被否定,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延續近10年的民進黨優勢時代正式結束,中共恐趁勢加強滲透。

小笠原欣幸曾多次精準預測臺灣選舉結果,他向日本《產經新聞》表示,年初公民團體發起罷免行動時氣勢如虹,民進黨也積極協助,但國民黨後續透過後援會及說明會逐步扭轉劣勢,尤其總統賴清德6月下旬「打掉雜質」的發言,反而激起在野支持者的憤怒,成爲國民黨反擊的轉捩點。

小笠原說,國民黨一度連署不順、中央指揮鬆散,情勢對自己不利,但基層努力慢慢拉回票源。對照民進黨,雖然高喊罷免親中勢力,卻未能持續凝聚選民意志,「到最後階段,國民黨的氣勢已經回升,罷免派則顯得後勁不足。」

對於罷免派來說,原本設定至少要成功罷免6人,最好能達到10人,否則後續補選無法打出氣勢。如今24席全數留任,等於目標全面落空。他進一步指出,8月23日還有7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投票,但目前簽署門檻仍未達成,「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這場罷免投票也折射出臺灣政治版圖的變化。小笠原分析,臺灣目前民意呈現「M字型」對立,賴清德總統的支持與不支持、朝野政黨的支持率各自鞏固一方,關鍵在於哪邊的人實際走進投票所。

▲民衆在大雨中響應大罷免造勢活動。(圖/路透)

小笠原說,「很多選民心裡有疑問,是否可以用罷免去推翻去年才選出的民意?這樣的想法,最終驅使他們投下不同意票。」

他進一步點出,這場罷免戰也是對「抗中保臺」論述的檢驗。國民黨與民衆黨支持者認爲,如果讓民進黨取得立院過半,將失去制衡功能,甚至用「獨裁」形容執政黨。

雖然「獨裁」一詞用於民主成熟的臺灣爭議頗大,但在野陣營間確實流傳着民進黨濫權、司法打壓反對派的論調。小笠原表示,「罷免結果清楚顯示,選民並未認同『國民黨立委是親中派』的說法。」

小笠原指出,這場投票象徵着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延續近10年的民進黨優勢時代正式結束,去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已露端倪,這次更被再次印證。他預估,未來的地方選舉與2028年總統大選都將受到這場罷免失敗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政治板塊出現變動,長期民調仍顯示臺灣人的「臺灣認同」與「維持現狀」的想法並未改變。小笠原說,「改變的是朝野勢力趨於五五波,不再是一面倒的民進黨優勢。」

此外,年輕選民成爲另一股重要變數。他觀察,許多年輕人對民進黨感到失望,批評政府未能改善低薪、房價飆漲等困境,「但這不代表他們想統一,中國若真的打過來,他們也不接受;只是質疑民進黨打着抗中保臺的旗號,鞏固權力、忽視民生。」

同時,也有不少青年仍支持賴政府在面對中國時不低頭,顯示世代間同樣存在分歧。

小笠原最後提醒,這場罷免行動的結果,形同否定民進黨長期主打的「抗中保臺」路線,對北京而言是一個有利契機,「中國共產黨對臺的滲透工作,可能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