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笠原欣幸分析大罷免勝負關鍵 罷10席以上民進黨纔有望國會過半
▲民進黨全力支持大罷免行動。(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郭運興/臺北報導
大罷免倒數,24位藍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確定成案,將在7月26日投票,多次精準預測臺灣選舉結果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7日以「選民態度」、「罷免投票勝負因素」、「罷免投票勝負標準」3方面分析大罷免,他強調,對民進黨來說,最好情況是將罷免成功數提高到兩位數,纔有希望贏得六場補選,點燃重新獲得立院過半數的期許,但如果罷免成功達不到六席,就是非常嚴重的挫敗。
針對大罷免議題,小笠原欣幸發出長文分析,他首先提到「選民對罷免的態度」,這次罷免投票的選區是國民黨候選人在去年選舉中勝出的選區,因此可以說國民黨在該選區的基本盤較強。依照「政治常識」,罷免投票成功的機率原本不高。然而,支持罷免的選民的投票意願被視爲高於反對罷免的選民,因此投票結果難以預測。
小笠原欣幸表示,對執政黨支持者而言,如果罷免成功少於六位就是失敗的危機感一直強烈,而一些在野黨支持者則認爲,即使罷免投票通過,只要在接下來的補選中保住席次即可,因此支持者和反對者對罷免投票的熱情存在差異。
針對「罷免投票勝負因素」,小笠原欣幸指出,宏觀臺灣民意格局,M型兩極化結構正在強化,賴總統支持不支持勢均力敵,朝野支持率也呈現僵局,雙方均缺乏決定性因素。微觀個別選區中,M型結構的哪一側將佔上風仍有不確定性。
小笠原欣幸再指,回顧以往的民調,如果將罷免投票勝負因素簡單化,而拿出只有一個因素的話,可以說,支持罷免的一方將重點放在「罷免親中派立委」的論點上是較有利的。反對罷免的一方則將重點放在「透過罷免的手段推翻去年選舉結果是錯誤」的論點上,可以說是較有利的。
小笠原欣幸認爲,當然,能否對對手的論點提出多麼有說服力的反駁也是關鍵。到目前爲止,民意多數對罷免消極或疑慮,但在個別選區,罷免團體活動比較積極,國民黨則較爲被動。
小笠原欣幸直言,國民黨當初提出了「以罷制罷」的策略,但倉促反制卻造成連署書僞造案,成爲重大失誤,導致針對民進黨立委的罷免案爲零。這對國民黨造成了負面心理衝擊,也爲罷免團體提供了動力。此後,國民黨試圖透過動員各自立委的後援會來提高支持者投票積極性,打算逆轉情勢。
小笠原欣幸強調,由於民進黨支持者對罷免案的立場已趨明確,因此在最後階段,觀察重點將轉向國民黨支持者的投票意願能否顯著提升。
針對「罷免投票勝負標準」,小笠原欣幸分析,對民進黨來說,最好的情況是將罷免成功數提高到兩位數,即十席以上。若罷免成功,真正的勝負將是隨後舉行的補選。罷免成功達到兩位數,纔有希望贏得六場補選,也會點燃重新獲得立院過半數的期許。但,如果罷免成功達不到六席,就是非常嚴重的挫敗。
小笠原欣幸指出,對國民黨來說,最好的情況是零罷免。即使罷免真的發生,如果能將罷免人數控制在五人以下,也算是事實上的勝利。如果罷免人數達到六人或以上,國民黨就需要緊急檢討其策略了。
小笠原欣幸提到,而民衆黨確定「反對惡意罷免」的立場,支持國民黨保住席次。民衆黨的八個立委均爲不分區立委,不屬於罷免對象。因此,支持者的當事人意識稍微淡薄。另一方面,如果國民黨席數減少,民進黨重新獲得過半數的話,民衆黨八席的價值就會降低。對民衆黨而言,支持國民黨符合黨的利益。
最後,小笠原欣幸強調,如果罷免成功的話,未來將由哪些人選來競選補選,成爲各政陣營內部高度敏感的議題。民進黨、國民黨皆傾向迴避討論,避免影響到罷免投票。儘管如此,關於罷免後可能出現的情況,傳言也難免流傳,由於每個選區情況差異甚大,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整體而言,臺灣政治正處於摸索之中逐步前進。
▼多次成功預測臺灣選舉結果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圖/取自小笠原欣幸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