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國民黨24席立委全挺過 賴清德團結十講成自毀大罷免關鍵
▲國民黨反罷免大成功。(圖/記者徐文彬攝)
記者鄭佩玟/臺北報導
大罷免首波投票今(26日)舉行,共有24位國民黨立委和新竹市長高虹安面臨罷免。民進黨在罷免戰開打初期高舉「罷掉12席藍委」戰旗,聲勢一度如虹,被視爲展現執政動能與反撲民意的強力宣示,然而最終結果國民黨立委全數倖存。國民黨雖於初中期經歷司法問題纏身、投票率低迷等困境,但卻未如外界預期般潰敗,藍營激喊「罷免成對賴清德不信任投票」策略奏效,而賴清德團結十講成罷免空戰破口、戰線拉長罷團出現疲態、阻發現金讓政治凌駕民生,成爲民進黨自毀大罷免三關鍵。
民進黨今年強勢啓動「罷免藍委」行動,初期喊出要罷掉12席國民黨立委的政治豪語,原本被視爲展現執政動能與反撲民意的強力宣示。然而,最終24席藍委全數倖存,國民黨在政治操作與基層動員的雙重戰場上成功站穩腳步,讓這場戰役的政治意涵出現逆轉。首先,儘管民進黨掌握行政與資源優勢,但罷免過程中反覆傳出操作過當、地方對立升溫的情況,反而激化了中間選民與藍營鐵票的反彈心理,使原本有機會搖動的邊緣立委,轉而獲得基層加持。
國民黨人士開玩笑表示,反罷免成功最大功臣就是賴清德總統,「團結十講」經常語出驚人,前四講中每一講都引發爭議話題,光是「要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這句話,就已掀起在野支持者不滿情緒,讓國民黨可以精準對焦,在空戰上反守爲攻,全軍出擊,綠營媒體及側翼也必須迴應,將資源集中在賴開講的攻防上。
就空戰而言,藍軍找到破口進攻,綠軍一旦被牽制在戰場上,也可緩解個別立委之前承受的空戰攻擊。賴清德開講讓這場大罷戰藍軍終於找到綠軍唯一、且是最主要的候選人,賴雖然鞏固了綠營支持者,但也讓自己的仇恨值瞬間升高,成爲藍軍共同的敵人,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成爲藍軍好不容易找到的共同訴求。罷免戰迴歸藍綠對決,對藍營優勢選區抗罷絕對有利,抗罷後其的論述主軸逐漸重回「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就是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順利點燃藍軍的仇恨與危機感,以此衝出投票率。
同時,也因整個罷免期程過於冗長,罷團後期逐漸出現疲態,由於罷免志工多半上班族,年輕人不像當年太陽花時期多,投票在即,罷免動員場多,但志工不足,連向警局申請場地、插旗掛燈杆流程,領銜人也只能親自接洽,頗有強弩之末態勢,外加國民黨展開強烈反制,要藍委回到選區展開陸戰,碰到組織場,罷團很難深入敵營,有時必須靠民進黨協助,但許多地方型議員在選區藍綠通吃,也不想得罪人,有些人則持事不關己心態,這些都不是民進黨中央可以叫得動,協助力道有限。
阻擋還錢於民成爲大罷免失敗最後一根稻草,藍白聯手三讀通過「普發現金1萬元」法案,民進黨反酸「債留子孫」,行政院打算不編預算或聲請釋憲來解套,卻要等726大罷免後再杯葛,就是怕激怒更多民怨,但問題是,前總統蔡英文就曾普發現金6000元,難道蔡政府是債留賴政府?民進黨政府狂燒上兆元預算搞綠電,卻不檢討光電不法利益纔是「債留曾孫、禍害千年」,企業老闆不缺1萬元,買一次菜也不會花到一萬元,政府高層竟不懂基層百姓嗷嗷待哺的心。
回顧反罷免歷程,國民黨雖然起初在罷免攻防節奏上顯得遲疑,黨中央與立法院黨團溝通一度混亂,但在後期國民黨縣市長大咖,包括臺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臺中市長盧秀燕、立法院長韓國瑜於週末輪番站臺藍委造勢、助講,逐步建構起一套「市長牌防罷免機制」,不僅訴諸情感牌,也精準鎖定支持者進行投票動員,最後幾天造勢更是狂打「大罷免可當成對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訴求只要有夠多的選民投下「不同意罷免」票,最終策略雖然不足以罷掉賴清德,卻可以阻止民進黨繼續怠惰濫權。國民黨從防線潰散的焦慮到反罷免大成功,對黨內士氣與外界觀感都帶來不小提振,並持續維持國會過半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