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金融總量數據迎來“開門紅” ,提振消費要發揮政策合力

央行2月14日發佈的數據顯示,金融總量數據迎來“開門紅”,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5.13萬億元、7.06萬億元,在2024年較高基數下仍實現了較快增長。

專家分析,2024年實施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仍在顯現,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延續較強的支持力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及早發力,對經濟回升向好發揮了積極作用。2025年以來,一線城市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均維持較高景氣度,高爐開工率好於2024年同期,“搶出口”“企業出海”等因素也使外貿保持較強韌性。在有效需求恢復的帶動下,物價水平有所回暖,1月CPI同比漲幅擴大至0.5%,其中核心CPI同比已連續4個月回升。

上述專家認爲,由於春節錯位因素,2月CPI可能會階段性下行;當前價格水平受到約束,既有實體經濟供給持續大於需求的因素,還有軟約束主體對價格機制不夠敏感的影響,部分領域價格仍有管制也使價格機制未能完全理順。這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爲什麼貨幣不少而價格水平上不去”;從中長期看,隨着經濟循環進一步順暢,通脹仍會保持整體回升的態勢。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近期各類官方表態來看,我國宏觀調控思路正動態調整優化,向投資與消費並重並更加註重消費轉變。首個8天春節假期,多地發放文旅消費券,居民旅遊熱度較高,春節居民旅遊出行等服務消費需求好於2024年,經濟循環有望更加順暢。春節期間國內出遊人次、出遊總花費同比增長5.9%、7%,春節檔票房總收入較2024年增長約30%。2025年新一輪以舊換新財政補貼已經下達,範圍也擴大至手機數碼產品等,對居民消費也有明顯帶動作用。

後續,促消費需要發揮政策合力。業內人士分析,大力提振消費,從根本上還是要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民生保障。居民沒有後顧之憂,能消費、敢消費,消費潛力才能持續釋放,並形成有效的消費信貸需求,實現經濟金融的良性循環。在居民槓桿率較高的情況下,繼續依靠借貸驅動消費不可持續,還往往潛藏着金融風險。國際比較看,當前我國居民部門槓桿率約70%左右,在主要經濟體中已處於較高水平。市場機構調研顯示,隨着銀行信用卡、“花唄”等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消費金融產品在年輕人中的滲透率已超過80%,大城市中全款買房的人羣不到20%,房貸滲透率也已趨飽和。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信貸支持力度很大,少部分人羣甚至有過度加槓桿的問題,若未來收入跟不上,出現消費透支的情況也會更爲明顯。”上述人士表示,相較而言,財政政策在促消費方面存有不增加居民負債、支持面廣、撬動效果好等優勢,同時低收入人羣社會保障,養老育幼等政策也有較大發揮空間,未來促消費要更多發揮政策合力。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