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中日外交衝突:高市早苗踩陸「4大紅線」

近日中日外交衝突升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近日中日外交衝突升溫,外界好奇爲何日相高市早苗的言論引起北京如此劇烈反應,對此,旅美中國大陸問題專家鄧聿文指出,高市的表述踩中了北京4條最不能觸碰的紅線。

旅美政治評論員鄧聿文在《德國之聲》撰文分析,這四條紅線分別如下:

外界往往把「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視爲日本保守勢力的慣常表述,但高市這次的說法比過去任何一次都更明確、更具「國家立場」性質。首先是她的首相身份——以往安倍、麻生這種發言均是在卸任後;其次,她是在日本國會這樣一個國家權力場域表達,而不是在黨內會議或媒體訪談。

高市不是簡單重複「臺灣有事」的口號,而是將其提升至「存亡危機事態」的層級。這個表述在日本國內具有明確的軍事動員含義,也非常容易喚起中國大陸社會和政治層面對日本歷史的敏感記憶。對北京來說,歷史記憶不是情緒包袱,而是現實政策的一部分,這讓中方擔憂,以高市爲代表的日本右翼是否正在設法重啓武力干涉中國事務的道路,復活日本軍國主義,從而在中國統一臺灣時,不惜武力保臺,和中國一戰?

這一點外界極少討論,北京更不會提,因爲涉及領導人的政治權威,但實際上是最能解釋北京如此激烈的一個原因。在釜山中日峰會上,高市向領導人習近平作出承諾——希望穩定雙邊關係,堅持1972年的建交立場,但回到國內才一週,她便在國會發表了與承諾完全相反的表述。對北京而言,這種「當面說一套、背後做一套」的行爲不僅是外交上的無誠意,更觸及政治權威本身。

北京最擔心的是,高市的發言會成爲「國際化臺灣問題」的示範效應。一旦日本首相能在國會層面公開宣稱「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而陸卻保持克制,西方國家就會認爲「挑戰一中」的語言是可模仿的,因此日本絕不能成爲示範源頭,北京這次強硬反應,就是爲了阻斷臺灣議題被西方國家連鎖引用的國際化趨勢。

最後,鄧聿文指出,對高市而言,她可能認爲自己只是延續日本政府數年來在涉臺議題上的立場。但她似乎忽略了政治語言的效果取決於三個關鍵變量:說話者是誰、在哪裡說、在什麼國際結構下說。結果便是,她一句話同時踩中了中方的主權紅線、歷史紅線、政治權威紅線和戰略紅線。

北京下一步反制力道應該不會下降,而會繼續升級。若高市堅持不收回言論,中日關係將很可能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陷入一個難以逆轉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