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聯泰集團CEO陳亨利:香港要發揮、深化“超級聯繫人”角色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易佳穎 上海報道

全國兩會期間,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聯泰集團副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陳亨利着眼香港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港企多年國際市場的經驗積累,提出了諸多建議,並重點對香港漁業的轉型升級提出提案。

在《關於具有中國國籍的香港、澳門居民、由這些港澳居民全資的法人發展遠洋漁業的提議》中,他寫道,中央支持香港漁業的升級轉型,幫助促進香港漁業發展新動能,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積極推動香港漁民開拓遠洋漁業,而中西太平洋是最靠近香港且資源豐富。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遠洋漁業管理規定》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具有中國國籍的港澳居民以及由這些港澳居民全資的法人”,使港澳居民可以合法參與我國的遠洋漁業。

圖/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聯泰集團副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陳亨利(受訪者供圖)

同時,作爲香港紡織業聯會名譽會長、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陳亨利格外關注服裝產業的發展。2024年,在陳亨利和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界的促成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東盟紡織工業聯盟、香港紡織業聯會及香港紡織商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深化三地業界的區域合作,探討“一帶一路”機遇,促成三地市場、科研對接,深化互利合作,拓展更多商機。

陳亨利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內地企業具備品牌、設計研發能力與供應鏈管理優勢,而香港企業依託數十年積累的國際化運營經驗,掌握東南亞各國核心商業網絡的准入通道。通過構建"內地品牌輸出+香港渠道賦能"的合作範式,可實現高效率市場滲透,如此優勢互補,並船出海。同時,香港企業也對海外市場消費特徵有更深度的認知,這一要素與內地企業強大的產品開發能力形成互補,爲本地化改良提供更多經驗。

聯手出海

《21世紀》:國潮品牌出海現在是有哪些機會?

陳亨利:關於國潮品牌出海討論一直熱度不減,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對國貨品牌出海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如增設出口退稅優惠、提供國際貿易便利化服務等。我國服裝品牌在國際競爭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尤其在產品性價比方面具有突出競爭力。但目前,無論是本土市場還是東盟市場,都長期被歐美品牌佔據主導地位。

隨着國潮品牌創新力的提升和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越來越多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產生興趣,國潮品牌亦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拓展市場,佔據了文化認同與數字化紅利。同時,隨着亞洲經濟整體向好發展,特別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中產消費羣體的快速崛起和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預計未來10-20年間國際品牌格局將發生結構性調整。屆時歐美品牌與亞洲品牌的共存將成爲新常態,而我國品牌完全有潛力在這一輪調整中佔據重要市場地位。

《21世紀》:出海會面對什麼困難呢?

陳亨利:供應鏈中研發和品牌是最高增值的環節,品牌於各環節中更擁有最大話語權。目前歐美品牌主導世界服裝市場,生產線設在亞洲,而亞洲品牌則只有少數能打入國際市場,生產訂單亦較分散。

不僅如此,國潮品牌出海也面臨着文化壁壘與品牌競爭、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本土化挑戰等難題。國潮品牌出海不僅要考慮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展現獨特性,與已經在市場中建立了穩固影響力的國際品牌競爭並凸顯差異化,也面對着存在關稅政策變化、准入標準不一、貿易摩擦等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超級聯絡人”

《21世紀》: 反過來看,什麼樣的品牌會有機會走到國外?它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陳亨利:實際上,我國不同規模的企業均具備出海潛力。需特別關注的是,參照香港標準,我國部分被定義爲中小型的企業,實際規模已達到跨國經營的基礎條件。而在當前國際經貿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推動品牌國際化不僅有助於開拓增量市場,更能通過國內供應鏈優勢的協同,實現產業鏈價值最大化。

香港匯聚中西文化,有條件、有實力擔當起亞洲區內的國際時裝及品牌發展之樞紐,其“超級聯絡人”功能具有獨特戰略價值。建議國潮品牌可藉助香港成熟的商業生態系統,在此設立區域性設計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支持爲此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建設“亞洲時裝設計中心”的發展規劃,並通過香港時裝薈等平臺,成功構建了品牌國際化試驗場。典型案例是,柬埔寨設計師通過參與香港時裝週獲得國際訂單後,選擇落戶香港建立工作室。而深圳設計師藉助TVB《Amazing Cut》時尚綜藝打開知名度,也在香港開拓了新事業。

這種“香港橋樑”模式具備可複製性。除服裝產業外,我國新消費領域中的特色餐飲、精品咖啡等細分賽道,同樣可依託香港進行品牌出海的備戰。近期,就觀察到內地餐飲品牌進駐香港市場。例如,香港投資推廣署協助九毛九集團旗下餐飲品牌太二,在香港開設多家酸菜魚專門店,如今太二酸菜魚品牌也已在亞洲、北美等多個地區開設門店。值得關注的是,香港日均接待超百萬國際旅客的市場特性,特別是東南亞客羣的消費接觸,爲後續拓展東盟市場創造了品牌認知基礎。

《21世紀》: 你反覆提到香港“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具體是可以聯絡到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定義“超級”呢?

陳亨利: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且擁有“一國兩制”優勢和豐富的國際營商經驗,完全有能力成爲國家品牌及設計人才走向世界的橋樑。香港發揮和深化“超級聯繫人”角色,能爲有意“出海”的內地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諮詢及人才和企業培訓等,更好地支援內地企業在“一帶一路”市場的發展。

對“超級”的定義,它體現了香港在全球網絡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香港不僅在地理上處於亞洲的心臟位置,更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展現出超凡的連接能力和輻射力,擁有高度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人才隊伍和視野,能夠高效連接全球資源,使得香港能夠在全球化的今天,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漁業轉型升級

《21世紀》:你在提案中,提到香港漁業的轉型升級,漁業目前的困境是什麼?

陳亨利:當前香港漁業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契機。現今香港約有5090艘漁船,並估計有約1萬名港澳流動漁民。當中拖網漁船及較大型的非拖網漁船,在香港以外的南海一帶水域作業。近年來,近海漁業資源衰退、污染和漁船用油成本劇漲,不利於香港漁業整體效益發展,漁區穩定堪憂。

香港漁業因歷史原因未能參與部分國際漁業協定,致使遠洋作業長期受限。若能將香港納入國家遠洋漁業管理體系,不僅可突破制度性障礙實現遠洋捕撈,更能結合我國全球領先的水產養殖技術開拓新發展空間。

香港特區的2022年及2023年的《施政報告》中均提及環境及生態局與漁農業界攜手製訂《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並於2023年年底推出。《藍圖》中,就推動遠洋漁業發展提出:“爭取國家遠洋漁船身份、指標和配額”,得到行業支持。香港的漁農經濟若能得到政府資助,從而升級轉型,可爲香港經濟多元化以及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打下基礎。

《21世紀》:你在提案中提到,開拓東南亞,南亞乃至中西太平洋,漁業都大有可爲,具體有哪些市場機會?

陳亨利:中西太平洋最靠近香港且資源豐富,建議維修、改造現有的大馬力傳統作業的香港拖網漁船,可儘快前往東南亞、南亞捕撈經濟魚類。

據聞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正在草擬《漁業可持續捕撈合作協議》,一旦落實,中國企業可與印度尼西亞方合資並派遣漁船到印度尼西亞海域作業,其中一個允許的捕撈區域適合拖網漁船作業。此外,香港漁業界人士對到中西太平洋發展金槍魚的延繩釣作業的興趣尤爲濃厚,新建專業的金槍魚延繩釣漁船可前往太平洋海域捕撈金槍魚。

進一步地,協同內地企業拓展太平洋金槍魚等高端深海魚種捕撈,填補國內市場供給缺口。香港企業憑藉對國際市場的深度認知,可與內地養殖企業形成產業協同。在此過程中,香港還可依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供船舶融資、漁業保險等專項金融服務,內地企業則可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共同推動我國深海漁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