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choes on China|專訪全國政協委員吳宏偉:建議優化外籍學生來華簽證政策 香港可打造AI服務產業鏈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孫遲悅 香港報道

“對於優秀外籍學生,建議可以提供免簽入境的便利政策,入學後再辦理延期簽證”,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吳宏偉對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記者表示,若此類政策在未來得以施行,將極大提升中國教育的吸引力。

吳宏偉表示,目前他最爲關注建設教育強國的相關議題。他認爲,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國家長遠發展目標的關鍵,核心在於吸引全球人才。

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其中提出的主要目標包括: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各級教育普及水平持續鞏固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羣衆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佈局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及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出新步伐。

吳宏偉表示,2023年3月,他曾提出“將香港建設成爲國際教育中心”的建議。同時,他還提出香港可深度參與、共同推進國家教育對外開放,通過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心相通。

吳宏偉認爲,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將香港打造爲國際教育中心,並採取了各種措施,例如:從2024/25學年開始,香港本科階段非本地生招生比例從20%提高到40%;2024年,香港特區政府向基金額外注資10億港元,從2024/25學年起,將“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增加50%。他強調,這些措施將爲香港的教育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

希望香港成爲國際頂尖人才的“登陸點”

《21世紀》:對於今年兩會,您有哪些關注的議題?

吳宏偉:根據我在教育界的親身工作經歷,目前外籍學生來華學習的簽證申請程序仍然較爲複雜。我建議,可以參考中國現有的25個免籤國家政策,對特定國家來華攻讀本科、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學生簡化和優化簽證申請流程。

雖然國家已有吸引外籍人才來華工作的政策,但尚未涵蓋港澳地區。因此,我建議將相關政策擴大至港澳地區。我希望香港能成爲國際頂尖人才的“登陸點”,這些人才雖然在香港落地,但能夠爲國家服務。

我也建議舉辦中國版的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戈登研究會議),並將其落戶在香港。若此類會議能在香港舉辦,並充分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將爲香港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和資源。

《21世紀》:您認爲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如何對接深圳乃至廣東的現代工業體系發展,從而實現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吳宏偉:我認爲北部都會區的設計非常“有思想”,它體現了產學研用一體化融合。以廣東省爲例,其製造業產業鏈的優勢在於強大的落地能力,而香港的科研實力則能夠爲廣東省提供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的全方位支持。這種結合能夠充分發揮廣東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兩者的優勢。

香港的優勢在於國際化和科研實力。例如,香港8所公立大學中,有5所位列全球前100名。此外,香港還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推動建設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究平臺”,有28間研發實驗室進駐,而上述機構都專注於知識產權和應用研究。通過北部都會區的建設,香港的此類研發機構可以更好地對接廣東省的生產線,從而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

因此,我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充滿信心。我也希望在將來,其不僅能夠在物質層面實現“互聯互通”,更能在制度層面實現互通,真正實現優勢互補。這種發展模式是非常正確的,並且有望取得卓越的成效。

DeepSeek有助於香港發展人工智能服務產業

《21世紀》:如何培養好“創科時代”的人才?當下最需要的人才有哪些特質?

吳宏偉:在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科劃分較爲明確,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這種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以人工智能相關研究爲例,它不再僅僅是計算機系研究者或學生的專屬領域。實際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道德倫理、硬件技術等。因此,現代教育必須打破學科壁壘,進行綜合性、交叉型的人才培養。

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爲例,我們的理念是全面推行“交叉學科模式”,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我們稱其爲“樞紐”和“學域”,即模塊化的課程設計。“樞紐”是一個穩定的框架,而“學域”則可以根據社會需求靈活調整,以適應時代的變化。這種模式的核心在於保持骨幹架構的穩定性,同時保證教學設計的靈活性。

現代教育必須跳出傳統框架,通過交叉融合來培養學生,以應對現代社會的需求,尤其是產學研用一體化的需求。

《21世紀》:最近備受矚目的DeepSeek,以及杭州“六小龍”的討論,這對香港創科產業帶來哪些新的啓示?如何在營商環境上下功夫,培育孵化更多明星初創企業?

吳宏偉:DeepSeek爲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其能夠催生新的服務型產業,尤其是人工智能服務產業。

DeepSeek的技術平臺雖然是開源的,但並非每個人都能熟練使用,實際上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專業支持。因此,香港可以憑藉其專業人才優勢,發展針對DeepSeek技術的服務型產業。這些專業人才可以爲企業提供定製化的服務,幫助其將DeepSeek的技術應用到實際業務中,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產業方向。

此外,香港本身具備強大的研發實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香港的多所大學,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已經在AI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香港的國際化環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與內地市場的緊密聯繫,使其成爲發展AI服務產業的理想地點。DeepSeek在香港設立子公司,不僅能夠推動本地AI產業的發展,還能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匯聚香港,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國際創新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我認爲,通過將技術平臺與香港的專業服務相結合,香港有望在AI服務領域形成新的產業鏈,推動本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策劃:於曉娜

記者:孫遲悅

監製:朱麗娜

編輯:李瑩亮

設計:林軍明

視頻製作:袁思傑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作者:孫遲悅 編輯:李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