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choes on China丨專訪中國德國商會歐陽利文:中國已不僅是全球製造基地,中德經濟合作將與時俱進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組 鄭青亭 北京報道
“隨着時間推移,德中合作關係將不斷髮展。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全球製造基地,不再只是爲歐美市場生產和出口商品。鑑於中國市場的規模和重要性,它本身已經成爲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3月5日,中國德國商會華北及東北地區執行董事歐陽利文(Oliver Oehms)在北京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發表上述觀點,並指出,超過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德中貿易規模相當可觀,兩國經貿關係將繼續穩健發展。
近日,隨着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爆火,中國AI產業的發展勢頭受到全球市場廣泛關注。對此,歐陽利文表示,中國民營企業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成就令人驚歎,許多德國企業對此都抱以極大的敬佩。
“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以及各級政府代表團正計劃訪問粵港澳大灣區和北京,希望深入瞭解這些前沿領域的最新發展。無論是自動化、機器人技術,還是自動駕駛,這些都是快速崛起的產業。”他說,“在許多方面,德國企業可以向中國合作伙伴學習,探索更多合作機會。”
全國兩會釋放出穩經濟的積極信號
《21世紀》:我們先從全國兩會開始。你對今年的會議有什麼初步觀察或期待?
歐陽利文:我認爲,大家都樂見“兩會”傳遞出穩定與持續發展的信號。在當前全球環境下,國際貿易和投資關係正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德國企業對此尤爲關注。因此,“兩會”釋放出的積極信號無疑具有重要價值。我們也十分關注未來幾天是否會有更多政策信息,特別是在拉動內需方面的舉措。同時,我們也期待看到對於海外投資者在這一過程中能夠發揮怎樣作用的信號。
《21世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一直是瞭解中國發展議程的重要窗口。通常來說,你們最關注哪些政策領域、改革舉措或具體目標數字?
歐陽利文:很多德國企業在華經營已經超過了20年,它們最關注的始終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因此,我們在兩會期間的關注重點將落在法律法規與政策措施上,特別是在各省項目落地實施和招標環節的細則。此外,如剛纔所說,各方都期待看到更多刺激政策出臺以提振內需,無論是來自工業客戶還是個人消費者的需求。
《21世紀》:你認爲今年的全國兩會釋放了哪些關鍵信號?對外國企業(尤其是德國企業)來說,這些信號將如何影響營商環境?
歐陽利文:我們非常關注兩會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視。結合近期中國高層同科技企業的座談會來看,我們可以大致判斷未來哪些行業將受到重點扶持和推動。這一點讓我們十分好奇,也充滿期待。
我們觀察到,中國企業在某些領域已經處於創新前沿,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引領行業發展。這也爲德國企業創造了非常有趣的合作機會,無論是已經在華投資的企業,還是正在尋找國際合作夥伴的企業,都可以與這些行業的領軍者或細分領域的佼佼者建立聯繫,共同推動創新和發展。
中國一直是德企重要海外市場
《21世紀》:我們來談談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德國對華直接投資近年來增長顯著,2024年上半年佔歐盟對華投資總額的57%,2023年佔62%,2022年達到創紀錄的71%。你如何解讀這些數字,哪些因素驅動了德國對華投資?
歐陽利文:從數據來看,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參與度一直很高,甚至可以說在歐洲國家中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德國工業可以說是“富有活力”(acid rich),因此,他們不斷擴大投資,以提高在中國的製造能力。這並不是一個新的趨勢,事實上,中國一直是德國企業在海外尋求製造機會的重點市場。
然而,在過去兩到三年中,我們觀察到一個相對較新的發展趨勢,即中國不僅被視爲亞洲乃至全球市場的製造中心,同時在研發和創新領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國正成爲一個關鍵的創新基地,這一趨勢在未來兩到三年內預計將進一步加速,至少從我們近期的商業信心調查來看,這一點可以得到確認。
《21世紀》:中國哪些行業或地區對德國投資者最有吸引力,爲什麼?
歐陽利文:要選擇一個特定的區域並不容易。當然,在中國的東部和南部以及首都周邊,存在很多產業集羣或中心。但除此之外,在德國企業尚未深度參與的地區,也蘊藏着許多機遇,我們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這些機會。
我們有一個名爲“Explore China”(德企中國行)的系列活動,專門帶領德國企業前往新興或發展中的省份考察和拓展業務。德國企業對這些地區的興趣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全國範圍內的人才競爭也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尋找具有成本效益的人才方面。
我們已經看到越來越多德國企業在探索投資機會,不僅限於傳統的熱點地區,而是拓展至更廣泛的區域。隨着中國不斷髮展,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展望未來,中國相對偏遠的地區未來也將吸引更多德國企業的投資。
德國企業對中國中長期前景保持信心
《21世紀》:你和商會準備如何幫助德國企業進一步挖掘中國市場的商機?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有什麼計劃?
歐陽利文:我們在這方面確實有很多計劃,如之前簡要提到的名爲“Explore China”(德企中國行)的系列。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會帶領較大規模的德國企業代表團前往中國不同地區,深入當地社區考察機遇。例如,去年年底,我們曾率領一個大型代表團前往重慶。今年,我們計劃前往一個尚未公佈的地點,最有可能是在中國東北地區,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此外,我們也積極組織接待來華的商務代表團,包括來自德國聯邦政府層面或各聯邦州的訪問團,通常由我們負責策劃和安排相關行程。因此,我們的工作始終在不斷推進。通常,我們的活動高峰期在春季以及下半年,預計今年也會有大量類似的交流與考察活動。
我們在廣州和深圳都設有辦事處,以幫助會員企業積極開展業務。我個人將在下週初前往深圳,與當地團隊會面,並與一家領先的中國科技企業交流。這家公司在德國已經有廣泛的業務拓展,我們期待進一步加強合作。
《21世紀》:鑑於當前全球和本地經濟的變化,你預計未來一年德國對華投資的前景如何?此外,你從會員公司那裡得到了什麼關於他們對中國市場前景的反饋?
歐陽利文:我們每年都會開展商業信心調查,實際上,這項調查已持續了17年。最新的調查報告在幾個月前發佈。最新的報告讓我們清楚地瞭解到,在華德企對中國的中長期前景依然保持信心。
儘管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我們看到沒有德國企業要撤離中國,這是非常積極的消息。超過50%的會員企業計劃繼續在華投資,甚至進一步加大投入,這釋放了非常正面的信號。我們的觀察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德國企業在華的投資正在向更深層次的價值鏈延伸,包括本地研發設施的建設以及與本土創新者的合作。這一趨勢已經在發生,德企在華的整體參與度正變得更加深入和重要。
因此,我們對這份商業信心調查的總結是:儘管短期存在不確定性,但依然有很多積極的信息值得傳遞給德國的合作伙伴。在全球貿易和投資關係承受巨大壓力的當下,我們也應該關注那些仍展現出穩健發展趨勢的成熟市場。
期待看到更多提振內需的刺激政策
《21世紀》:怎麼評價中國最近的政策改革?對中國未來整體商業環境有何期待?
歐陽利文:最近發佈的各項政策和舉措在德國在華企業社區中引起積極反響,大家也都期待中國出臺進一步的刺激政策,特別是拉動中國國內消費的措施。這無疑是當前中國經濟所需要的。與此同時,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在中國爲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而努力,使在華運營的國際企業更順暢地融入本地市場,爲這裡的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服務,並享有與本土企業同等的機會。
此外,如果中央政府與各省級政府能夠在各方面繼續加強協作,以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這不僅會爲現有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也將鼓勵尚未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積極探索新的投資機會。
《21世紀》:你是否留意到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引發的關注?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崛起有何評價?
歐陽利文:中國民營企業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成就令人驚歎,許多德國企業對此都抱以極大的敬佩。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以及各級政府代表團正計劃訪問粵港澳大灣區和北京,希望深入瞭解這些前沿領域的最新發展。無論是自動化、機器人技術,還是自動駕駛,這些都是快速崛起的產業。在許多方面,德國企業可以向中國合作伙伴學習,探索更多合作機會。
中國已不僅是全球製造基地,中德經濟合作將與時俱進
《21世紀》:德國與中國有着緊密的經濟聯繫,尤其是在製造業和出口領域。你如何預測德中關係的未來?
歐陽利文:我們對雙邊經貿關係持積極態度,這一點毋庸置疑。德中雙方已經建立了深厚而緊密的合作關係,目前有超過5000家德國企業在中國投資,並且雙邊貿易規模十分可觀。
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正逐步調整戰略,採取“立足中國,服務中國”的本地化佈局,專注於滿足本土客戶和市場需求。當然,也有部分企業從中國出口至更廣闊的亞洲市場,包括東盟等亞洲地區。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德企與中企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企業同樣在積極尋找海外出口機會。
隨着時間推移,德中合作關係將不斷髮展。中國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全球製造基地,不再只是爲歐美市場生產和出口商品。鑑於中國市場的規模和重要性,它本身已經成爲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實習記者蘇洋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