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胡德兆:建優產教評技能生態鏈 讓人才產業“雙向奔赴”
連續擔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副主席、廣州白雲電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鬍德兆長期關注製造業產教融合和民營經濟發展等話題。過去7年,他提交的多項提案得到國家相關部委的回函辦理。“爲行業進步思與謀,爲新質生產力培育鼓與呼,爲民營經濟發展奔與走,這是我對自己的定位。”他說。
爲提升建議的精準度和含金量,胡德兆多次深入一線走訪,傾聽企業發展所需所盼,並與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將圍繞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現場工程師培養等議題建言獻策。胡德兆呼籲,從強化頂層設計、開展區域試點、激活企業主體、優化數字賦能等方面共同發力,建優產教評技能生態鏈,讓人才與產業更好實現“雙向奔赴”。
持續爲深化產教融合鼓與呼
梳理胡德兆近些年的提案不難發現,產教融合一直是他關心的重點話題。身爲廣東民營製造業鏈主企業的負責人,他在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有着自己的心得和思考。
基於在產業一線的長期摸索與觀察,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胡德兆提交了《關於持續優化產教融合政策機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提案》,呼籲建設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升資源適配率,以新質生產力要素深度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國家發展改革委答覆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教育部做好政策研究儲備,圍繞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同時,將鼓勵有需要的地方和相關行業建設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更好解決產教融合發展中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今年赴京參會,胡德兆將目光投向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希望繼續爲深化產教融合發聲建言。此前,他在一線走訪中瞭解到,作爲以企業爲主體,學校、相關機構等共同參與,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育人新模式,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有助推動產業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激發技能強企的內生動力。
“目前,我國產教評技能生態鏈仍存在協同機制不暢、企業主導作用不足、數字化支撐偏弱等短板。”胡德兆認爲,應從強化頂層設計、開展區域試點、激活企業主體、優化數字賦能等方面共同發力,建優產教評技能生態鏈,促進企業培養用人、院校學生就業、職工技能提升實現互促共進,推動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爲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保障。
建言加強現場工程師培養
製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繫,是強國之基。作爲製造業“尖子生”,廣東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約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
如何開展科技創新,推動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在設備製造領域耕耘多年的胡德兆注意到,我國製造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而現場工程師作爲銜接技術研發與生產實踐的關鍵角色,其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製造業創新效能與產業鏈競爭力的強弱,對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有重要影響。
過去一年,胡德兆聚焦現場工程師培養議題,多次深入生產一線調研,還牽頭舉行軌道交通設備領域上下游企業交流座談會,收集多方聲音,探索破題之策。他發現,當前我國現場工程師培養仍面臨一些挑戰,如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等,難以滿足製造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比如,由於專業和合作企業的差異,學校難以制定統一的培養標準,致使培養出的現場工程師在崗位技能上存在較大差異。”胡德兆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快出臺指導性標準,以提供規範性的參考框架;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建立專項激勵基金,鼓勵校企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項目投入力度。
“作爲政協委員,不僅要腳下有泥土,更要肩上有責任、心中有全局。我深知自己肩負着重託,希望做智能製造的‘探路者’,當好社情民意的‘代言人’。”胡德兆說。
記者手記
紮根實業 精準發聲
胡德兆的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當當。作爲廣州本土民營企業的第三代創業者,他深感眼下傳統制造業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面臨着機遇與挑戰。從營商環境到科技創新,從穩定投資預期到產教融合向下紮根,他的提案緊扣時代脈搏,也展現出全局思維和專業洞察。
履職八年,胡德兆始終傾聽行業聲音,推動政策優化。如何更好地發揮專業特長,爲製造業發展獻良策,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他希望通過一次次精準發聲、有效建言,推動有關問題得到解決。
“政協委員不僅是‘建言者’,也應是實幹家、行動派。”胡德兆相信,履職工作不僅是對國家發展的建言獻策,更是對時代命題的深刻思考。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位民營企業家的擔當。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汪棹桴
統籌:龔春輝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