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上架起“青雲梯” 湖南株洲與4萬人才雙向奔赴

原標題:產業鏈上架起“青雲梯”(引題)

株洲與4萬人才雙向奔赴(主題)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義剛 劉韻霞 通訊員 劉剛

“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線城市的工資,幹全球的事業,過北歐小城的生活。”在株洲,這是青年人才掛在口頭的一句話,道出這座城市的吸引力與溫度。

2024年,株洲市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連續5年入選“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強城市”榜單。

吸引:4萬青年“用腳投票”

“千萬元級智軌列車當婚車,排面‘拉滿’。”衡陽伢子董明亮回憶,在去年5月第三屆株洲青年人才集體婚禮上,株洲市委書記曹慧泉以書信深情寄語50對新人,歡迎青年到株洲成家、立業,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恢清和大國工匠易冉到現場爲新人證婚。

讓更多青年人才成爲“城市合夥人”,株洲拿出了最誠摯的姿態、最浪漫的禮遇。該市出臺《關於建設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培育製造名城的實施意見》《關於引進株洲AIGC創作團隊的若干措施》等,鼓勵青年人才和團隊來株洲創業創新。

2023年以來,株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化身“推介官”,組織全市用人單位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一流院校作城市推介,持續開展名校學子走進製造名城、返株大學生寒假活動、製造名城“早餐會”等系列活動。

此外,“廠BA”、城市馬拉松、樹洞喜劇等活動,讓青年在煙火氣中與這座“硬核”城市產生情感連接。

越來越多的人才與株洲雙向奔赴。近年來,該市引進大學生4萬餘人,外出引才人數同比增長34%。

有“才”自遠方來,株洲堅持當好“服務員”。

北京人王智權和3位清華校友在株洲高新區,成立湖南清皓普衆科技有限公司。不到3年,該公司實現多項齒科修復材料從“0”到“1”的國產替代,月銷售額近400萬元。

“在任何需要支持和幫助的時候,株洲都是我堅實的後盾。”王智權說,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一站式”服務,指導創業團隊申請科研獎補,爲企業減負。

託舉:實打實架起成長“雲梯”

2月18日,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會議室,37歲的顏淵巍和導師楊軍正在進行技術研討。

“株洲紮實的產業基礎,爲我的研究提供了舞臺。”四川大學博士畢業後,顏淵巍進入時代新材,研發的新材料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一項項高科技產品的攻關,離不開導師楊軍的“傳幫帶”。

2022年,顏淵巍獲評株洲市青年科技之星,中國中車科學家楊軍成爲他的結對導師。“從實驗設計到產業化應用,楊總爲我和團隊提供全鏈條指導和支持。”顏淵巍說。

留住優質人才的秘訣,是爲他們成長提供強有力的“託舉”。

株洲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舉辦三屆青年科技之星評選,推薦獲評的優秀青年人才與同產業、同領域國省級領軍人才進行結對指導。此外,推出“小荷計劃”“雙創精英”等針對不同羣體、階段人才的獎項,搭建人才梯隊。

技術“接力棒”的傳遞,讓株洲成爲以大國重器爲“土特產”的製造名城。目前,該市已有26名重點領域領軍人才爲青年科技之星提供“一對一”指導,選樹90名“小荷”人才,累計提供支持資金500餘萬元。

近年來,株洲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項目、關鍵領域挑大樑、當主角,先後攻克渦槳渦軸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技術80多項,涌現全球最大功率電力機車等一批大國重器,120多項關鍵產品實現國產替代。

構建:產業鏈上人才“生態圈”

日前,株洲正在修訂“人才新政45條”,逐步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推動新人才政策落實、落細。

持續辦好“智匯瀟湘才聚株洲”等品牌活動,打造文藝巷、“WEFUN城市青年空間”等場景。今年,株洲將在13條產業鏈上建立團工委,讓產業鏈與年輕人產生更緊密的聯繫。

聚焦軌道交通、航空動力等產業集羣,對重點產業靶向引進的核心技術人才(團隊),給予50萬元至100萬元獎勵。構建青年人才託舉體系,完善院士後備梯隊人才培養制度。

推動在株高校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工程師學院”等平臺,促進技能人才培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爲應屆畢業的“技能小匠”提供更多崗位。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株洲不斷立足產業鏈構建人才“生態圈”,已然成爲一片充滿希望與機遇的熱土。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