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大學生們戴上草帽,捲起褲腿,擼起袖子,來到田間地頭。他們曬紅了臉龐,曬黑了皮膚,腳上磨出了繭子,切身感受到了書本上“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大學生來了,村裡多了青春的氣息。“鐵鳥”一飛,防溺水原來可以不靠雙腿跑;直播間燈光一亮,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暑期班一開,孩子們打開了另一扇窗。

大學生們說,村民是自己的良師益友,教會了他們課堂外的知識;村民們說,大學生是他們“年年必至的親人”,貼心、親切。

火熱的夏天,由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團省委、省學聯聯合開展的2025年江西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簡稱“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吸引全省近20萬名學子,奔赴贛鄱大地的鄉村田野,掀起青春實踐的熱潮。

青春正好

去“三下鄉”社會實踐

“工作歷練、自我成長、安全第一。”6月24日,在九江學院舉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出征儀式上,院長張德勤化身“實踐導師”,爲志願者送上“實踐秘籍”。隨後,九江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子,駕駛着青春“築夢號專列”,駛入鷹潭市月湖區的“社區站臺”,拉開“七彩假期”社會實踐的序幕。

暑期伊始,全省各高校組建團隊,近20萬名學子紛紛踏上了“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青春大道。

“以前只在電視裡瞅見過這‘鐵鳥’(當地村民對無人機的俗稱),沒想到它能給咱們村帶來這麼多實實在在的好處!”安福縣羊獅幕鎮清江村的村民圍着無人機感慨道。這是東華理工大學測繪與空間信息工程學院“測天地繪經緯”社會實踐團隊隊員正操控着無人機,在武功湖上盤旋着,科技助力提升防溺水工作。

在瑞金市葉坪鎮華屋紅軍村紅軍烈士紀念亭,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紅賬本”先鋒隊成員們肅立瞻仰,聆聽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蹟,思想深受洗禮。他們結合會計審計專業背景,深入思考如何將紅色審計基因融入鄉村振興實踐,明確了“以紅色審計賦能鄉村發展”的實踐方向與目標。

“今年‘三下鄉’推薦了165個實踐基地,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對接也可自主聯繫。”共青團江西省委學校部負責人介紹,“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省高校紛紛組織學生奔赴全省各青少年社會實踐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振興點、紅色名村、工業園區等實踐基地,讓青年學子在社會課堂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

科技賦能

青春智慧點亮鄉村振興

7月5日,華東交通大學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青“芯”啓航實踐隊隊員在遂川縣草林鎮開展助農直播,推介狗牯腦、辣椒醬等特色產品。直播間搭建在遂川縣“兩山特選”直播基地,學子們化身帶貨主播,將鏡頭對準承載百年工藝的香辣辣椒醬、古法醃製的爽口糖醋姜、榮獲國際金獎的狗牯腦茶、別具風味的甘草瓜子……精準提煉“風味獨特”“非遺工藝”等賣點,讓屏幕另一端的消費者直觀瞭解產品特點。

“這是我們實踐隊的首播,沒想到直播間有2000多人觀看。”該學院團委書記李萌萌告訴記者,“這不僅是課堂知識的延伸,更在實踐中錘鍊了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能力和服務本色。學生們用網絡連接田間市場,展現了新時期青年的擔當,爲鄉村振興注入青春能量。”

直播間熱度節節攀升,直播兩小時,直衝社交媒體生鮮帶貨榜全國第七名。“非常感謝青‘芯’啓航實踐團隊爲我們助農直播,他們每個人都很努力地講解每份產品,這份用心與勇敢值得敬佩。”草林鎮“兩山優選”總經理硃紅生讚歎道。

在廣昌縣,東華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創新開展“時光修復”影像服務,運用數字繪畫技術爲村民修復珍貴影像。

鄉村振興的“戰場”,從來都是檢驗真才實學的考場。學子們帶着各自的專業技能包,在田間地頭開出了別樣的花。這些青春技能,或許是一堂直播課,或許是一張修復的照片,但共同點在於——它們都帶着泥土的氣息。

“書本上的‘粒粒皆辛苦’是文字,腳踩進泥土裡才真正懂了它的分量。”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陳雅璐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三下鄉”學子的共同體會。

6月24日,在吉安市吉州區樟山鎮清湖村的860畝試驗田裡,江西軟件職業技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桑榆智鏈 童心引航”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挽起褲腿,踩進泥水,跟着水稻專家學習拔秧、插秧、施肥。

“彎腰時額頭的汗珠滴進泥水,手指被稻葉劃出道道細痕,這些真實的觸感,都讓課本里的農耕知識有了溫度。”陳雅璐說道。

同樣在水田中感悟“勞動密碼”的,還有江西農業大學“一‘馬’當先”理論實踐隊師生。他們在萬年縣裴梅鎮荷橋村200畝連片貢米基地裡沉浸式體悟一粒米的旅程,從田間地頭探尋古老農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雙向奔赴

薪火相傳28年

1997年,共青團中央正式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江西省同步開展,至今已堅持了28年。

在時間的畫卷裡,既有科技助農的生動故事,也有紅色沃土上的精神洗禮;既有“行走的思政課堂”,也有青春的成長曆練。在這裡,創新的火花與堅守的溫度交織,記錄着青年學子與贛鄱大地的“雙向奔赴”。

在南昌縣塘南鎮中學的操場上,稚嫩的歡笑聲劃破夏日的寧靜。7月1日,小雨同學緊緊攥住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冷飛翔老師的手:“老師,您去年教的英語單詞我都記得!”這個瞬間,成爲冷飛翔和這支團隊堅持18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最溫暖的註腳。

2008年至今,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團隊在塘南鎮書寫了一段關於堅守與創新的教育故事。智慧“數”學、英語口語實踐、“心願樹”“一封家書”等經典課程,如同老友般年年如約而至。

今年,新增加的“班班辯論賽”課堂,又爲這個“教育菜單”增添了新滋味。

望着烈日下奔跑的孩子們,冷飛翔說,這支00後實踐團隊正在完成一場特殊的“播種”——將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對知識的熱愛,深深埋進鄉村孩童的心田。

學子們住在閒置多年的宿舍,自己生火做飯,走村入戶招生,條件雖然艱苦,但正是這樣的環境,淬鍊出了青春的光彩,催生了最真摯的情感。當地羣衆早已把這些年輕面孔視爲“年年必至的親人”,滿心盼着他們的到來。

這樣的傳承故事不僅在贛鄱大地上演,還走出了江西。南昌大學“香樟流螢”服務隊19年來奔赴甘肅、雲南、貴州等多個省份開展支教;江西財經大學“江新比心”民族團結服務隊連續4年服務新疆阿克陶縣各民族同胞3000餘人……

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不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生動課堂,更是鄉村振興的青春引擎。從科技助農到教育幫扶,從文化傳承到產業振興,學子們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赤子情懷反哺鄉村發展。正如參與的學子們所言:“只有將知識紮根泥土,才能淬鍊出服務社會的真本領。”(夏雨欣 本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