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營銷輕研發”,丸美生物靠什麼押注膠原蛋白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丸美生物交出了一份收入、淨利潤雙增長的成績單,但與同類型企業相比,或正在“掉隊”。根據丸美生物2024年年度業績報告,其研發投入僅爲0.74億元,在公司營收中的佔比爲2%,在同類型企業中偏低。需要注意的是,過去一年,該公司在營銷上與膠原蛋白深度綁定,且在業務上增加了“醫美”標籤,但是新的成果遲遲未上市。
研發費用一直未過億元銷售費用不斷增長
根據財報,2024年,丸美生物的研發費用爲0.74億元,銷售費用爲16.35億元,銷售費用是研發費用的22倍。2024年,丸美股份改名爲丸美生物。在宣佈改名時,丸美生物表示,公司深耕生物技術的科學研究,推進生物科技的創新和應用。
綜合財報數據,丸美生物自上市以來,研發費用均未過億元。2024年,丸美生物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爲2%;上美股份的研發費用達1.8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約爲3%;貝泰妮研發投入達3.37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約爲6%;華熙生物的研發費用爲4.66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約爲9%。可見,丸美生物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比重在行業內偏低。
過去一年,丸美生物將自己與重組膠原蛋白深度綁定,但是其針對重組膠原蛋白的開發僅停留在眼霜等塗抹類產品中。行業數據顯示,已有1.6萬個美妝品牌推出含重組膠原蛋白的產品。
夏至良時諮詢管理公司高級研究員、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重組膠原蛋白市場,推出的產品在品類、膠原蛋白型別等方面較爲相似,多數集中在次拋精華、面霜等品類上,這些產品研發門檻不高、較爲相似。對於丸美生物來說,其還需要在覈心產品和渠道方面建立核心競爭優勢。
與研發投入相比,丸美生物在營銷上投入的費用更多。2025年一季度,丸美生物的銷售費用同比增幅達32.73%,其營收同比增幅爲28.01%,小於銷售費用增幅。在年報中,丸美生物表示,銷售費用增長是因爲線上市場競爭激烈,流量成本高漲,同時公司在推進品牌建設和科學傳播上也進行了投入。
在投資者論壇上,有觀點認爲,丸美生物對重組膠原蛋白的投入也僅停留在爲“科學傳播”花錢上,而並未爲“技術研發”花錢。對於上述問題,截至發稿,丸美生物未給出明確回覆。
現金流負增長 Ⅲ類醫療器械後續投入大
雖然丸美生物交出了一份收入、淨利潤雙增長的成績單,但是在年報上,該公司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負值,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爲負值。根據財報,丸美生物應收賬款同比增長60.67%,短期借款同比增長689.53%。另外,丸美生物的存貨也同比增長10.63%。
在當前的財務狀況下,2025年開年,丸美生物出資22.67萬元投資了一家再生醫學賽道的公司,該公司旗下注射用ECM生物凝膠產品已進入Ⅲ類醫療器械臨牀試驗階段,何時上市仍是未知數。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Ⅲ類醫療器械是醫美產品合法上市的“通行證”,獲批企業可通過獨家產品形成行業技術壁壘。但是,國內相關部門對Ⅲ類醫療器械審批流程嚴格,企業的研發投入也大。資料顯示,丸美生物想在2026年推出包括醫美重組膠原蛋白水光針在內的Ⅲ類醫療器械,並將在2028年推出進階版的填充用重組膠原蛋白。
楊懷玉表示,創健醫療的重組膠原蛋白凍幹纖維、醫用重組膠原蛋白可吸收修復敷料等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正在註冊申報階段;華熙生物的三類醫療器械膠原蛋白終端產品進入臨牀階段;敷爾佳、福瑞達等企業的三類醫療器械產品也處於申請的不同階段。與上述企業相比,丸美生物的進度有些落後。
在三類醫療器械未見着落的情況下,丸美生物對旗下產品進行了漲價。根據財報,丸美生物旗下眼部類產品的平均售價在一至四季度均在增加,增加幅度分別爲15.11%、16.41%、9.49% 和82.6%;護膚類產品的平均售價在一至四季度的增加幅度分別爲37.89%、42.21%、43.07% 和 34.88%;潔膚類產品的平均售價增加幅度分別爲28.53%、8.06%、11.22%和15.72%。2025年一季度,丸美生物旗下眼部類、護膚類、潔膚類產品價格再次同比增加。
同時,記者注意到,在丸美生物合作伙伴維琪科技遞交的招股書上,丸美生物向其採購了包括眼膜、面霜等核心產品的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成品。這也意味着,丸美生物的部分產品是由維琪科技代工完成的。
在投資者論壇上,有觀點認爲,丸美生物通過增加營銷投入強行推高客單價。楊懷玉表示,漲價是一把雙刃劍,頻繁或大幅地漲價可能會令消費者厭煩,從而影響品牌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