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私域引流營銷亂象頻出
8月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在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上半年投訴熱點中,私域引流營銷亂象頻出,虛假宣傳與售後缺失問題突出。
2025年6月17日,消費者張女士向消協組織投訴佛山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張女士通過某短視頻平臺接觸到該公司發佈的減肥廣告視頻,被引導添加微信號,後被拉入由該公司運營的微信羣,羣內人員冒充成功案例,通過虛假宣傳產品功效(如“快速減肥”“調理體質”等)誘導其消費。
在初次支付980元購買產品後,商家又以“體質特殊”“升級配方”等理由,持續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誘導張女士加購,張女士多次轉賬累計付款49280元。張女士表示,在服用產品過程中出現頭暈、眼花、胃脹、心率加快等不適症狀,懷疑產品對身體造成傷害,於是停止使用產品並要求退款,但商家僅退還18000元。
中消協表示,私域營銷一般是指商家將消費者從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引導至私域聊天羣、直播間等渠道進行營銷的活動。私域交易由於脫離了平臺監管體系,其信息透明度低、支付路徑分散,一旦發生糾紛,消費者維權難度較大。相關領域的主要問題包括:商家通過短視頻平臺或社交平臺發佈虛假宣傳內容,以“成功案例”“專家”背書等方式誤導消費者添加微信,引流至私域進行交易。此外,交易過程規避平臺監管,商家誘導消費者通過第三方支付渠道或銀行轉賬完成付款,缺乏完整的交易留痕,維權難度增加。商品質量無法保障,售假問題突出。部分商品存在以次充好、假冒僞劣、標籤與實物不符等情況。售後服務缺失,消費者在提出退款要求時,商家往往“失聯”甚至將消費者拉黑。
中消協建議,私域交易作爲新興的商業模式,爲商家帶來了流量便利,但也對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當前,在老年人消費、翡翠玉石、減肥產品等領域,部分不法商家通過短視頻平臺引流至私域渠道進行售假,問題較爲突出,消費者易受誤導、權益受損。爲防範風險,建議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在涉及引導至私域渠道交易的相關內容中,統一設置顯著的風險提示頁面,明確告知“該交易可能脫離平臺監管,建議謹慎操作”,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同時,建議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識別到“高風險品類”或“高頻次投訴主體”時,通過系統彈窗提示交易風險,提示消費者覈實商戶身份、保留相關交易憑證,增強交易安全意識。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鑫
編輯/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