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紀念抗戰勝利 兩岸共同歷史

中國時報社論

9月3日是中華民國政府爲紀念抗戰勝利訂定的軍人節,這一緣起於國軍將領徐永昌代表中國偕同盟軍各國代表在東京灣密蘇里艦上,接受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日子,近年來大陸愈來愈重視,並將在3日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的閱兵。

回到人民本位 而非政權

雖然兩岸當前的政治體制不同,但從同爲中國人、同屬中華民族的立場出發,紀念4萬萬人的浴血抗戰終獲勝利,緬懷死難犧牲的先烈與同胞,追思在戰火中逝去的平民與家人,其情則同、其理則一,不應有無謂的割裂與區分。不論是大陸上,自東北918事變爆發後,前後14年的奮勇抵禦;還是乙未割臺以來,臺灣先民在日本殖民體制下貫串50年的生聚覺醒,都是中華民族保鄉衛土,爭民族尊嚴、爭自主權利,爲生存不願爲人奴役而打拚的壯舉。

即使在二次大戰中,臺灣的土地和人民被日本帝國的野心殖民裹脅,被用作徵兵的人力來源,而捲入南洋、華南乃至太平洋等遙遠的戰場。但從臺灣社會的主流記憶來論,在二戰結束之際,擁抱與歡呼中國和盟國的勝利結果,欣喜地告別殖民歲月,是絕大多數人民壓倒性的情感。即便日後的228、白色恐怖、省籍情結等,又割裂了國民黨政府與臺灣社會的感情,但在二戰邁向終點的時點上,臺灣絕大多數人都清楚地意識到,臺灣人不是日本人、而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臺灣將回到中國領土的疆域,由日本歸還給中華民國政府。對這項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大安排,當時也沒有任何國家提出異議。臺灣民間除了歡慶被「皇民化」體制打壓的祖先祭祀、宮廟信仰可以重現天日,更涌現自主學習國語的熱潮。

如此確鑿的國際共識和人心向背,不但是鐵錚錚的歷史事實,也是傳承在許多家庭中的回憶,不容今日的當政者和民進黨輕易抹煞和扭曲。

自大陸宣佈將第二度於九三舉行閱兵以來,民進黨政府就屢屢扎稻草人,以194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還不存在」爲由,否定大陸舉辦紀念和慶祝儀式的正當性。綠營還無視諸多史料,偏狹地死抱冷戰語境下的教條稱「共軍對抗戰毫無貢獻」。但事實上,大陸從未將抗戰稱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日抗戰」,而是回到歷史的本質,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名之。如果能回到人民本位,而非政權本位出發,這樣的認識亦足以給臺灣各界深刻啓發。

國軍歷史貢獻 不應抹滅

無需質疑,抗戰時期,國民黨主導着中華民國政府,國軍亦承擔着應對正面戰場的重責,是付出最慘重犧牲的作戰主力。但在國軍旗幟下,亦有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乃至於川軍、桂軍、粵軍、滇軍等系統。這些實際上各有歷史淵源與實控將領的不同武裝,都放下了長年的地盤恩怨,爲抗戰的目標而團結在一起,做彼此後盾。他們開出本鄉本土,爲保衛同屬於中華民族的整個國土而戰鬥、而犧牲。他們爲的是拯救全中國於危亡,解千萬同胞於倒懸,而不是僅僅爲了國民黨這個政黨或爲了戰時領袖蔣中正一人而已。

而在淪陷區內,中共所經營的敵後游擊區和各地抗日武裝,也發揮了牽制日軍調動、削弱日軍對社會實際控制的作用。因此,今日再以國共兩軍誰的員額多、誰的作戰範圍大,而去爭論「誰纔有資格紀念抗戰」,可謂忘卻了抗戰作爲全民族聖戰的本質,將先烈們的犧牲作爲黨同伐異的籌碼,甚至是割裂認同的引信。

抗戰是全中國人民的生存之戰,抗戰勝利當然值得全中國人民慶祝。要質疑的是,爲什麼今天的賴政府不肯認抗戰勝利?賴清德總統在九三軍人節致詞時仍然強調「終戰」,連史實都要扭曲,還有何史觀可言?因此,今日臺灣各界若有人願意自主出席北京舉辦的慶典,除受法律限制的卸任與現任公職人員,政府均應秉持民主的態度尊重與包容,而非以莫須有的名義,橫加裁罰或恫嚇。

只要兩岸關係愈好,國軍的歷史貢獻就愈能在大陸上被公開顯揚,反之亦然。在兩岸關係仍然明晦莫測的當口,仍有臺灣同胞能爲維繫兩岸連結、傳承抗戰精神、促進史觀對話而邁出步伐,都應給予掌聲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