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紀念抗戰光復 彌合內外分歧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的「十講」巡迴演說,從「國家」講到「團結」,然而,他所論述的不論是國家定位還是社會團結,激起的爭議和質疑卻越來越多。

在「國家篇」演說中,臺灣近代史從1895年被迫割讓,直接跳到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然後又再跳至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但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及洗脫殖民地屈辱的轉折篇章卻全然不表,徒留歷史真空。

大陸邀老兵 肯定國軍貢獻

在「團結篇」中,賴清德又化身古早的主義課老師,逐字逐句講解民進黨的決議文。他看似寬宏地說,「臺灣認同」和「中華民國認同」應該互相接納。然而,賴總統語境裡的中華民國,其唯一教條只能是反共,而絕不能想起「這個國家」曾在8年間領導4萬萬人民打贏抗戰、光復臺澎,其後又成爲締造聯合國的五常之一的中華淵源。

賴總統一方面大談憲法界定的人民主權觀,卻又不願記起中華民國憲法的立憲在南京。1947年依憲選出首屆國大時,還有來自臺灣的代表們當選。

這些臺灣和臺灣人在光復以後重歸現代中國歷史舞臺的史實,賴政府都刻意漠視或曲解,造成各級行政體系表態的紊亂和思想站位的人格扭曲。5月間,外交部才承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皆規定了臺灣應歸還中華民國,日後也依據日本投降文書、《中日和約》等而實踐。

到了6月,賴清德又說清末割讓之後,「自此臺灣主權就與中國政權無涉」。試問,如果二戰勝利時的中華民國不是中國,套句民進黨的邏輯,1895年割讓給日本的臺灣,又何須「歸還」給1912年才成立的中華民國?

自1949年以來,兩岸的種種法理立場縱有不同,但1945年10月25日起,臺灣與澎湖的主權歸屬、治權的實踐和國際間的政治承認,都歸於「當時代表着中國的中華民國」這一確鑿事實,各方自不應有疑義或刻意曲解。

從臺灣角度論,固然可以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治權迄今未及臺澎金馬;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仍在2300萬同胞的授權與參與下有效運行,並未消殞。但這一現狀,也無法反過來去推翻、否認臺灣光復時,主權「由日歸華」的史實。

日前,大陸在公佈其九三抗戰勝利慶祝活動時,鄭重宣佈: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國民黨軍隊也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閱兵亦將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觀禮。10月25日,大陸還將舉辦臺灣光復80週年紀念活動。可以想見,屆時民進黨政府又將反射性地以「中共意在對臺統戰」、「中共沒資格紀念抗戰」等淺薄話語迴應。

然而,如果認爲大陸「沒有資格」紀念抗戰和臺灣光復,那麼,臺灣的民進黨政府又爲什麼不主動追懷並舉辦活動志記?

正視中國史 才能團結臺灣

事實上,大陸邀請仍生活在大陸的年邁國軍老兵觀禮,雖有一定的對臺號召意涵;但核心要點,仍是再次肯定國軍老兵對抗戰曾有的貢獻,同時隱含對他們在中共建政後,因曾隸屬國民黨陣營而遭受過的種種苦難曲折,還以一定的慰藉與公道之意。此外,亦使國民政府方面的抗戰勳業,能獲得體制榮典的背書,使其能夠繼續被書寫、紀錄和傳誦下去。與其說這是統戰,其實更是一種內部和解的實踐。

相比之下,現仍屹立在臺灣的國軍,卻被迫因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得閹割遺忘自己無上光榮、碧血千秋的一頁。賴清德歌詠的乙未各路保臺義軍,當然是在抵抗侵略者。但當年國軍從長城抗戰一路打到滇緬邊境,又何嘗不是在保衛「我們的國家」呢?

今天台灣社會中,仍有許多人的祖輩曾在大陸經歷過抗戰的血淚犧牲與時代激流的衝擊。否認他們、刻意忘卻和切割,正是對臺灣團結的破壞與撕裂。而在本省族羣中,不服氣臺日區別對待,乃至以各種途徑爭取臺灣脫殖解放者,更史不絕書。

賴政府心心念念要抵禦統戰拉攏,害怕被挖牆腳。既然如此,正本清源之道,難道不是自己也來好好銘記歷史,堂堂正正地舉辦中華民國版本的抗戰紀念,磊落大方地正視臺灣光復的史實嗎?連中共都有信心邀請昔日的國軍老兵上天安門觀禮。賴清德的歷史自信,應當不遜於此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