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賴總統戰略不變 內外情勢仍嚴峻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首次新年談話可以用「差強人意」來形容,策略放軟、戰略不變,沒有亮點、沒有新意,但也沒有暴衝或挑釁言論。這份新年談話主軸是「就臺灣談臺灣」,對內重於對外。這本該是臺灣重歸人心安定的路線圖:朝野先和解、臺灣才能發展;臺灣先有共識、兩岸再有共識。很顯然,賴總統找對了方向。
不談中華民國 縮回同溫層
耐人尋味的是,賴總統並未在新年談話中體現「中華民國論述」,無視中華民國114年開國紀念日的歷史元素。這從側面證明了,去年賴總統念茲在茲利用中華民國團結臺灣不同光譜、不同族羣的努力,最終還是遭到了挫折。
尤其是一年來國會惡鬥不休、執政黨打着民主反民主,非綠民意與賴政府漸行漸遠,賴總統此次通篇只談臺灣、不談中華民國,形同縮回舒適的同溫層裡。
不過,換個角度看,賴清德總統的新年談話繞開中華民國,說明他既不願進一步闡述兩岸關係的歷史聯結,也無意凸顯兩岸政治定位的分歧。例如,賴總統此次未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沒提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沒有刺激兩岸關係的敏感神經。當然,新年談話強調了反滲透、反認知戰以及紅色供應鏈等問題,這些概念的指向性不言而喻,但在預料之中。
在問答環節中,賴總統突然拋出兩岸旅遊「小兩會」復談,以驗證對岸的誠意。事實上,無論是我方陸委會、海基會,還是大陸國臺辦,都不再堅持把「小兩會」復談作爲恢復陸客來臺的前提。依照現在陸委會的態度,我方接待陸客早已準備好,就等對岸文旅部公告放行,只差臨門一腳,反倒是賴總統雖口頭表態支持兩岸交流,卻拋出新條件,恐爲新一年兩岸交流帶來變數和陰影。
此外,賴總統有備而來回應臺灣人在大陸辦理身分證、居住證的問題,可以看到政府被側翼牽着鼻子走,在完全沒有查證的狀況下,輕率將大陸身分證、居住證混爲一談。在陸臺灣人辦理居住證,本是便利當地生活的自發需求,更何況居住證具有臨時性質,與具有戶籍性質的身分證是兩碼事。兩岸本是中國人、一家親,賴總統用「中國人偷渡外國」和「臺灣人登陸」做類比,並不恰當,甚至是對自家人的羞辱。
如果說兩岸問題一時難解,那麼新一年朝野緊張關係能否緩和,則是政府操之在己的部分。可以看到,賴總統在新年談話中的確放軟了姿態,不再拋出類似「青鳥飛出來」的威脅式言論,也透過重新詮釋「更大的民主」涵義,暫時平息了社會對民進黨企圖重新掀起街頭運動、癱瘓國會的擔憂。同時,在問答環節中,賴總統邀約立法院長韓國瑜「喝咖啡」,釋出朝野對話的善意。
對外鷹派把持 彈民主老調
然而,喊話歸喊話,賴總統對朝野關係、三法修正案的態度還是很強硬,短期內,恐怕看不到敵意螺旋緩解的可能。例如,賴總統重申行政機構有權覆議、憲政機關有權釋憲,表面上說是「憲政體制內解決」,實質上還是「我民進黨說了算」的腳本,所謂希望朝野就《財劃法》各自修法版本「冷靜再思考」,實質上還是「只能你退、不能我讓」的鴨霸態度。賴總統還說,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暗示《選罷法》的方向,甚至不排除將支持發動報復式罷免風潮。
賴總統坦承,新的一年,變動的國際局勢將充滿嚴峻挑戰。不過,如何認識國際局勢,避免誤判,賴總統沿用「民主vs威權」的老調,似乎和時代有些脫節。例如,賴總統稱「中國、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威權政體」,就能清楚看到本屆國安團隊的斧鑿痕跡。國安團隊向媒體放話時,頻繁使用CRINK概念(中俄朝伊縮寫),但近期美方學者葛萊儀在一場研討會上指出,CRINK集團化是部分美國鷹派人士的手筆,直言這種觀點令人擔憂。換言之,若賴政府完全被美國鷹派思維把持,意味未來臺灣承擔的地緣政治風險只會上升。
臺灣團結、兩岸和解,本應是賴總統順應主流民意的施政方向。然而,對內被側翼、青鳥綁架,團結變成鬥爭的代名詞,對外則被鷹派把持,兩岸交流淪爲政治獵巫。新的一年,情勢仍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