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內閣停止內鬥 全力應對關稅戰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佈對墨西哥、加拿大及中國大陸加徵關稅,他也預告本月中旬將對晶片、藥品、石油及天然氣等產品加徵關稅,加、墨旋即反擊,大陸也狀告世界貿易組織(WTO),看來這場關稅戰已然箭在弦上。

面對強權 勇於談判

事實上,川普第一波的動作已波及赴墨國投資的臺商。過去我們始終認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即可享有零關稅,如今川普竟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加徵高額關稅,顯示情勢已變。除了加、墨受創,臺商也面臨衝擊,然而面對此一鉅變,經濟部只是輕描淡寫提出四項因應措施。

這四項措施如下:一、設專案服務小組及專線提供受影響企業諮詢;二、對業者海外佈局提供客製化服務;三、在美國成立臺灣投資貿易服務中心協助供應鏈海外佈局;四、強化臺美產業合作。揣摩這四項措施,實在想不出這能解決臺商什麼問題,也想不出在這場全球關稅大戰山雨欲來之際,這四項措施的戰略意義爲何?

經濟部所提的四項措施因應平日裡的反傾銷調查,或許可以,但是以之因應這場史上最大的關稅戰爭,不啻以卵擊石,既難以紓解個體廠商的困境,也難以因應關稅戰的總體波及效果,既無短期的救急作用,也無長期的戰略作爲。回想1980~1990年代政府因應美國特別301、對日貿易逆差,經濟部所提的工作綱領、行動計劃,以及面對強權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談判勇氣,今天的經濟部應該感到慚愧。

以1997年爲例,美國商務部長戴利會晤經濟部長王志剛時,關切臺美貿易問題,戴利直指前一年臺灣對美順差已達114億美元,居四小龍之首,是美國第6大逆差來源,與此同時,美國國會也成立「消除貿易逆差緊急委員會」,情勢緊繃可想而知,我方立即以我國海關統計澄清對美順差僅69億美元並據理力爭,在兩國部長溝通之下,臺灣終於在這一年自特別301除名。

再舉一例,1997年初我國爲加入WTO與美方進行第12回合談判,時任國貿局長林義夫於談判結束後,步出會場,臉色凝重,以嚴肅的口吻向媒體表示美國推翻過去3年所達成的農業協議,對我入會時程造成明顯妨礙,他除了當面向美方代表抗議,也在記者會上堅定地表示將在談判桌上力爭到底,4年後杜哈部長會議終於通過我入會案。

朝野協商 一致對外

如今面對川普將加徵晶片關稅,我駐美代表俞大已向美方說明臺灣每售出1美元晶片,美商賺0.38美元,臺灣只賺0.11美元,臺灣並非美國的競爭者。俞代表可謂積極任事矣,然而,只有俞代表這樣的說明而內閣沒有談判策略,是起不了作用的。這與昔日內閣因應對美談判的準備、戰略,有如天差地別。美方難道不知道在晶片貿易上自己佔了便宜?當然知道,但美方更在意的是他們的貿易逆差急速升高,自1971年以來歷任美國總統總認爲貿易赤字奪走了他們的製造業,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不幸的是,近年臺灣對美國的順差扶搖直上,去年更成長8成之巨。

依美國海關統計,2015年美對臺貿易逆差151億美元,爲美國第14大逆差來源,2024年跳升至739億美元,升至美國第6大逆差來源。美對臺逆差成長如此之快,讓臺灣被點名的風險大增,卓內閣千萬不要以爲我們和美國理念相近就可以免於風暴,我們當然希望臺灣平安,但政府卻不可不未雨綢繆。

遺憾的是,值此全球關稅戰爭風起雲涌之際,執政黨不把精神用於對外談判,籌謀定策,反而全力挑起罷免大戰,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日前甚至表示:「這會期就是罷免會期」,當朝野的力量都耗在政治爭鬥,如何因應這場全球的關稅戰爭?

「不有君子,其何能國」,一個只擅於在國內爭鬥、卻窮於因應國際事務的政府,繁榮、安全終將成爲政治鬥爭的祭物,國人何辜?當前內閣急務應儘快與在野黨協商,停止內鬥,全力對外,由行政院長籌組「關稅戰爭策略小組」,諮詢歷任國貿局長,以因應這一場可能改變世界的經貿戰爭,也只有如此,纔可能讓臺灣遭受的衝擊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