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紀念二戰 中華民國豈能缺席
中國時報社論
衆所矚目的中華民國首場官方紀念歐戰勝利80週年的活動,8日在臺北舉行。但令國人遺憾、外人亦會視爲咄咄怪事的是,中華民國總統在這個莊重的場合,竟然對「中華民國」隻字不提,諱莫如深。
湮滅歷史 諷中俄新極權
不論是中華民國在亞洲浴血奮戰對全球戰局的貢獻和影響,還是二戰勝利後,臺灣在同盟國的共同承認下順利光復,臺灣人洗脫被殖民地位的揚眉吐氣,賴總統在談話中都未置一詞。在這個聚焦歐洲戰場的場合,當年被譽爲「中國辛德勒」的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力主發放簽證、義助數千名猶太人從納粹鐵蹄下離境逃難的義舉,當然更被賴政府有意識地遺忘,以免打亂了賴總統心心念念要證明「兩岸互不隸屬」的大計。
也因此,我們雖能看到國家元首在這一場合,引述緬懷艾森豪將軍在諾曼地登陸前對盟軍將士的訓勉之詞。然而,我們自己國家的英勇將士、自己民族的政軍領袖在二次大戰期間到底奉獻了什麼,留下哪些精神典範,國人卻無緣從總統講話裡知曉分毫。歷史俱在,這些貢獻也沒有得到賴總統的認肯。
當然,衆人皆知,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名爲銘記歷史,實則湮滅歷史」的弔詭場景,主因就是賴政府不願正視中華民國的身世,不願承認自己所承續的中華民國體制和1949年以前的那個中華民國,其實這根本無法分割,也無從分割。
當民進黨正對國民黨發動大罷免,並通過廢改兩蔣「陵寢」用詞等小動作遂行「去蔣化」的當口,賴清德當然不情願在紀念二戰的場合對蔣中正領導抗戰、擊敗日本軍國主義,光復臺澎並促成韓國獨立等功績,給予哪怕是最基本的一點點歷史公道。
在8日的紀念活動中,雖然外交部邀請了17個國家及歐盟的代表與會,政府卻爲了恪守當前的政治正確,而將在二戰歐洲戰場中付出最慘重抗納粹犧牲代價的俄國代表給排除在外。反之,賴總統還用不點名暗示的方式,以海底電纜遭破壞、選舉遭到境外假資訊干擾、市場遭傾銷等臺灣與西方國家等「共同經歷」,暗指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如今已形成所謂的「新極權集團」,以此呼喚外方須與臺灣彼此相挺。
然而,賴政府沒有看到的是,當川普政府在經貿上向中國大陸、歐盟都掄起關稅大棒;在戰略上不惜爲美國私利,而揚言侵吞丹麥領土格陵蘭之際,中美歐俄之間的關係和彼此距離正在迅速重新調整。德法等主要大國,正涌現新一波思索歐洲戰略自主、擺脫對美依賴的熱潮。隨着烏克蘭戰局逐漸朝停火收攤,歐陸各國也亟思如何和俄羅斯在戰後建構一組穩定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
迴歸本位 維繫兩岸穩定
近日,中國大陸與歐洲議會同步宣佈,解除幾年來因人權問題和相互制裁而生的互動限制,陸方更公開歡迎歐盟領導人適時訪華。這也預示遭冷凍多年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有機會敗部復活。而在習近平訪問莫斯科的當下,歐洲各國也都在關注:作爲安理會五常之一的中國,接下來會如何引導普丁走向談判桌,並保證簽下的烏克蘭和平協議日後能夠被俄羅斯真正遵守。在這些關乎歐洲自身安全和經貿核心利益的考量面前,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實在沒有必要爲了臺灣,就不惜與中國大陸全面對抗。
要解決兩岸對峙造成的緊張,要使賴總統演講中珍視的民主選舉、自由市場、尊重人權等文明生活方式可以在臺灣永續長存,終究還是要靠臺灣自身的努力,且不僅是整軍經武的努力,更包括管理分歧、控制風險升高的努力。
適逢二戰勝利和臺灣光復80週年,今年的許多重要時點,其實都給予了兩岸當局隔海對話的難得機會。不論是大陸現在同樣紀念的九三軍人節,還是十月的光復節,即使兩岸各有基本立場,但紀念戰勝外侮、終結兩岸人民被侵略和被殖民痛史的積極情感,理應一致,而不是趁機變相諂媚殖民,否定中華民國對臺灣的主權。
只要迴歸中華民國本位,我們自然就能堂堂正正、光光榮榮地拿出自己的史觀來紀念二戰與抗戰,同時也能維繫兩岸穩定的共同價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