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同慶抗戰勝利紀念日
(圖/人民網)
賴清德總統將出席二戰歐洲終戰80週年紀念,倘若只是假借紀念歐戰爲名,影射中共是侵略者,此舉純然是大逞口舌之快,平添雙方早已裂無可裂的相處嫌隙,對臺灣當前處境毫無半點益處,如此匹夫之勇何足道哉?
對臺灣人而言,賴清德與其大蹭特蹭遠在萬里之外的歐陸戰場,不如立足腳下臺灣這片土地,拿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詮釋更完整的亞洲戰場歷史。這個歷史事實是,臺灣與大陸在當時雖分處軸心國與同盟國兩個對立集團,然而兩邊人民對於反戰和平救中國的信念,從未因軍國主義的日本侵略而退縮。
對兩岸人民而言,當年5月8日希特勒政權的垮臺,象徵的是敲響另一端亞洲戰場軍國主義日本失敗的喪鐘。因爲在3個月後的8月15日,日軍終於無條件投降,臺灣方纔重獲光復。
爲此,國民政府在1946年將9月3日訂爲「抗戰勝利紀念日」,更在1955年將93訂爲軍人節,緬懷對日抗戰期間軍人守護民主自由的奉獻精神。
儘管主客易位後中共建政,仍將9月3日訂爲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成爲兩岸政府少數同時肯認帶有高度政治意涵的紀念日,更毫無避諱地選在同一天紀念。原因無他,當年雙方皆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大旗下分別以國軍與八路軍的身分共同參與對日抗戰,雙方皆爲反法西斯陣營一員。正是此「共同抗敵」基礎的革命情感,才讓93成爲兩岸共同的抗戰勝利紀念日。
面對兩岸局勢無限惡化,民進黨政府若仍對和平抱有期待,實應選擇在二戰結束80年的今年93進行破冰,讓93成爲兩岸和平與和解的象徵。賴總統不妨對陸方拋出善意,選在93當天紀念亞洲戰場的抗戰勝利,隔海舉辦聯合紀念儀式,不僅能消弭政治敵意,更能爲區域和平傳遞積極訊號,向國際展示兩岸有能力超越歷史創傷,共同面向未來。
設想,如賴總統能修書一封,向習近平大談當年亞洲戰場上中國人民爲捍衛國土與民族存亡而奮戰的共同記憶,並就近年俄烏戰爭、以阿戰亂呼籲雙方重拾和平精神。再論以值此93抗戰勝利紀念日80週年時刻,誠摯邀請習近平共同在金廈兩地聯合舉行紀念儀式。如兩人能會面當是歷史時刻;不能會面,改採兩人分處金廈兩地共同紀念,也不減兩岸共同爲和平奮鬥的決心。
如此則兩岸定能超越歷史恩怨,以共同抗戰歲月做爲連結,攜手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相較紀念二戰歐洲終戰,以共同紀念93成就兩岸和平的新起點,方爲賴總統爲所應爲之事。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