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外交部扭曲歷史 偷渡兩國論

中國時報社論

外交部近日表示,1943年《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都確認中華民國對臺灣的主權,但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不存在,何來確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這套說法,雖表態臺灣主權屬於中華民國,看似切割臺獨,實則是把中華民國與中國切割,將中華民國矮化爲臺灣,違背了兩岸依憲法屬於一箇中國的事實,無疑又是兩國論的另一種詭辯。兩岸關係是牽動臺灣命運的最大變數,因此,所有關心國家的人有責任釐清領導者對此的真正想法,以避免這代人在混沌不覺中滑向可能的戰爭。

切斷中華民國與中國

2017年賴清德擔任閣揆期間在立法院表示,「我是務實的臺獨主義者」。有關何謂「務實臺獨」,各界迄今衆說紛紜,但其實他在同一場質詢已把答案說得很清楚。他說:「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兩岸是互不隸屬的關係。」這三句話很清楚:兩岸是兩國關係,互不隸屬。

這套論述與昔日民進黨倡議「臺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兩國論,差別在於用「中華民國」取代「臺灣」,意欲淡化臺獨色彩,但本質上仍無法迴避破壞「憲法一中」的事實。因此,所謂「務實臺獨」或可推論是一種沒有臺獨字眼的臺獨。

如今,賴清德就職總統將滿週年,是時候回頭檢視「賴總統」與「賴揆」的兩岸論述,是否有隨身分的轉變而有不同,讓自己從忠於實踐個人政治意識形態走向忠於維護國家整體利益?答案恐是悲觀的。

去年520,賴清德就職演說指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一度引發中共軍演。到了雙十國慶,賴清德改以「祖國論」爲出發,表態接受中華民國113年的歷史脈絡與現狀;就字面而論,形同放棄法理臺獨,但他卻也再度揭櫫「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不可諱言,「祖國論」雖展示賴清德對中華民國的認同,暗示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但其兩岸兩國互不隸屬之說,無疑是把中華民國從「一中憲法」的框架,嫁接至「一中一臺」的兩國論。若以此論定賴總統對「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均屬同一國家的一中憲法」缺乏忠誠,或許過於片面,但從他爾後的相關發言,不免得到這樣的結論。

今年3月,賴清德主持國安高層會議宣示,「中國已是我國《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近日他又透過媒體專訪申論說,《反滲透法》明確定義「與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的國家或團體」就是境外敵對勢力。毫無疑問的,賴清德兩度稱中國爲「境外敵對勢力」,是明顯違逆《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定位,同時也無視兩岸早已結束動員戡亂時期的敵對狀態,將兩岸關係帶向前所未有的險境。

和平將化爲歷史殘影

如今,針對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發表題爲「以史爲鑑,共創未來」的文章提到,臺灣迴歸中國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都確認中國對臺主權。我外交部迴應,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不存在,何來所謂「都確認了中國對臺灣的主權」?

這項說法雖肯定臺灣主權屬中華民國,暗示不再有「臺灣共和國」的選項,問題是,1943年的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外交部的「何來中國確認臺灣主權」說法,卻把中華民國與中國切割,形同是以另種方法闡釋兩國論。

接下來賴政府若仍不承認兩岸依憲法屬於一箇中國的事實,迴避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大陸地區」,改以對抗思維定位兩岸關係,甚至不惜把中華民國矮化爲只剩臺灣,繞道實踐「一中一臺」兩岸兩國關係,兩岸將迎來戰或和,賴總統應當心知肚明。

兩岸在領土主張存在重疊,雙方皆宣稱對全中國擁有主權,實際上臺灣與中國大陸各自擁有自己的轄區、政府,這些都是構成兩岸政治分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簡稱「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現狀,若要化解分歧,必須尋求和平且務實的對話空間。反之,若舍此不爲,欲以「兩國論」解決兩岸問題,註定將爲臺灣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僅雙邊得來不易的交流將一去不返,兩岸人民共盼的和平也將化爲歷史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