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從反共到促統 許歷農的兩岸諍言

中國時報社論

前退輔會主委、國軍二級上將許歷農,5月4日清晨在臺北榮總於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嵩壽107歲。被尊稱爲「百歲將軍」、「許老爹」的許歷農,曾參加過對日抗戰、國共內戰以及金門的八二三炮戰,戰功彪炳;親身歷經戰爭殘酷的他,深感和平的可貴,晚年更是致力兩岸和平,主張兩岸互利雙贏。這位臺灣統派代表性人物的辭世,象徵着一個動亂大時代的告別,而他生前最後時光對兩岸關係發出的真摯諍言,更是頗值反思,深具啓示意義。

互利雙贏 理性的思辨

歷任政戰學校校長、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等要職,原爲國軍反共思想陣營掌舵者的許歷農,曾在2017年九三軍人節前夕發表「99高齡老人的真心話」公開信,強調今後不再反共,要促統雙贏,當時曾引發政界相當的錯愕與震撼。信中一開始便表示,「最近有青年朋友質疑我:過去接受國家正規軍事教育,一直以反共爲思想教育的主題,爲什麼現在的態度不能貫徹?」

許歷農指出,以前他之所以反共,是反對當時中國大陸實施的共產主義以及在共產制度下的一些不當作爲和措施。諸如:清算鬥爭(階級鬥爭)、限制個人(家庭)生產、實施人民公社、批孔揚秦、文化大革命等等無法無天,肆意草菅人命,破壞社會秩序、歷史文物,陷大陸同胞於浩劫!

他認爲,中國大陸自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已放棄共產主義,消除了階級鬥爭的思想,循序改進了共產主義下的所有不良制度和作爲;有效開放社會生產力,快速推動基礎建設,提升經濟成長;推動科學教育,迅速提升科技水平,加入國際太空競賽。目前中國大陸已經不再是貧窮、落後的共產國家,而成爲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當年反共的理由早已不復存在,當然不能爲反對而反對。因此他認爲唯有選擇兩岸統一纔是「互利雙贏」的方案。

歸納許歷農由反共轉向促統的理由與主張有三:一、如今中國已然國強民富,中共已非當初的中共;二、強調反獨促統,兩岸都是我的家,中華文化的根源不能斷;三、臺灣與大陸同根相連,統一更是中華民國根據憲法一貫追求的目標。

然而在臺灣有兩個現象是不能迴避的,一是從歷次民調來看,支持兩岸統一的比例都只有1成左右,雖然維持現狀始終佔大多數,但認同臺獨的比例卻略有增長,而反共顯然是造成反統的重要原因。二是每到總統大選,反共強度的表態便成爲綠營慣用手法,加上多年來民進黨對年輕世代的教育洗腦,以及對中華文化、兩岸交流上的各種割裂阻礙,這些政治上的民粹操作,都使「反共」儼然成爲鐵板一塊,讓藍綠都無法理性思辨,更不敢挑戰乃至駁斥。

綠黨反共 臺獨的包裝

進一步來看,反共問題的本源還是在於:反的是哪一種共?爲什麼反?該如何反?兩岸因爲不同的意識形態、歷史背景、政治體制等因素,對彼此的政治與社會發展也有相異的評價,需要透過更多的交流溝通來求同存異,而不是自以爲優越地貶低對方,讓歧見惡化爲成見。

臺灣當然可以批評大陸不夠民主自由,但不應連同大陸如今的發展成就亦故意無視曲解,甚至將中華文化的優良養分也刻意揚棄斬斷,如此只會讓自己成爲格局與發展愈來愈窄小的井底之蛙。兩岸的實力差距今非昔比,臺灣不想變成烏克蘭那樣玉石俱焚,就不應暴虎馮河,把希望單向寄託在川普;更不應爲遂行權力壟斷,把主張和平交流的人都打成舔共賣臺。

國民黨在李登輝主政時已廢除動員戡亂,不再將中共視爲叛亂團體,兩岸官方戴上白手套協商談判,其後更陸續開展了兩岸和平大交流的新時代。反而是民進黨愈活愈回去,視對岸爲「境外敵對勢力」,將政治帶回動戡時期甚至是戒嚴年代,以口號反共、打壓異己鞏固政權,無法與時俱進地爲兩岸前景創造出一點新意。

說穿了,民進黨喊的反共,不僅是對兩蔣時期反共的歪曲和篡改,更是爲了「反中、抗中、脫中」,最終走向臺獨的政治包裝。此時再看許老爹振聾發聵的主張,更讓人覺得兩岸應走回交流正軌,以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爲主軸,纔是真正的國家之福,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