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以影視之名,銘記歷史致敬先烈

陳俊宇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有鐫刻在民族記憶中的抗戰文藝經典作品重回熒屏,也有抗戰題材的影視劇持續上新。根植於國人靈魂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感,抗戰題材影視劇一直都是觀衆關注和喜愛的類型,也是中國影視劇創作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

“又一抗戰大片來襲”,這就是在提醒創作者和觀衆,我國的抗戰題材作品還有很大的創作空間,許多塵封在歷史檔案中的鮮爲人知的精彩故事值得繼續去挖掘去演繹。

近期熱播的全民抗戰史詩劇《我們的河山》,就將鏡頭對準了山東沂蒙這片紅色大地。該劇以1937年山東淪陷爲歷史背景,講述了莊埼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入沂蒙山區發展基層武裝,經歷重重考驗,開闢、建設、壯大抗日根據地,最終粉碎日軍掃蕩計劃,迎來抗戰勝利的故事。

8月25日將開播的重大歷史主題電視劇《歸隊》,講述的是“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一支抗聯小隊在慘烈戰役中與大部隊失聯,排長魯長山帶領戰友在敵軍圍剿下分散潛伏,並刻松樹牌與戰友約定倖存者重聚,即“八棵松樹之約”……以“小人物”爲切口,展現波瀾壯闊的“大歷史”,捨生取義、勇赴國難的東北抗聯精神將深深烙印在觀衆心中。

關於抗戰題材影視劇,被詬病較多的問題是一系列抗戰雷劇的出現。以娛樂化的方式消解抗戰之殘酷,或者故意強化戲劇衝突,抑或用誇張不實的手法“神化”我方戰士,都是不尊重抗戰歷史的體現。

真實才能可信,可信才能共情。就以《我們的河山》來說,該劇籌備期間,導演毛衛寧秉承“三個真實”——歷史真實、戰爭真實、生活真實,深耕時代肌理,完整再現抗戰的曲折歷程和真情實感的軍民魚水情。創作團隊全程紮根山東臨沂沂南實地取景。古稀之年的編劇劉戈建兩次深入沂蒙山區採風,劇本大綱長達17萬字。對一些反面人物的塑造,劉戈建也堅持尊重歷史。比如他反對將土匪“感召”爲好人,因爲根據史料,他們往往非常頑固;對叛徒也絕不“洗白”,而是真實表現其信仰動搖和人性缺點。

“爲了這個角色,我用心準備了一年。莊埼風真實、接地氣,既有信仰又幽默。作爲演員,我要把中華民族的精氣神輸入到角色中,再通過作品傳輸給觀衆,讓觀衆看見這段歷史,記住這些爲了祖國大好河山流血犧牲的先輩。”《我們的河山》主演王雷感慨。

表現戰爭,最終是要表現戰爭中的人,從宏大的戰場,到人性的刻畫……成爲經典的抗戰影視作品,都有我們記得住的先烈 “面孔”,他們的命運折射出了抗戰殘酷,通過影視化的呈現頌揚着紅色信仰,讓可歌可泣的崢嶸歷史在新時代下煥發出新生。

回望經典抗戰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鐵血豪情,將軍人的血性與擔當刻畫得入木三分;《歷史的天空》裡樑大牙從草莽英雄到革命將領的成長蛻變,在戰火淬鍊中詮釋信仰的力量。這些作品以真實的歷史底色、鮮活的人物羣像,讓抗戰精神穿越時空直抵人心。即將開播的《歸隊》《陣地》《八千里路雲和月》等新作,若能在真實歷史中挖掘人性光芒,在時代語境中傳承紅色基因,必能讓抗戰故事在熒屏上生生不息,讓“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信念永遠鐫刻在民族精神的豐碑之上。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