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週年 走進長沙、常德緬懷先烈遺風

爲紀念抗日期間於常德會戰的犧牲國軍將士,圖爲在當地設置的陣亡將士紀念公墓。(吳泓勳攝)

長沙第三次會戰期間,國軍阻擊撤退日軍所在的影珠山,並留下戰壕遺蹟至今。(吳泓勳攝)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80週年,臺灣近年對抗戰與紀念先烈力道漸弱,反觀大陸今年則擴大紀念力道。近日大陸國臺辦與記協籌劃啓動的兩岸媒體聯合採訪以抗戰爲主題,走訪湖南省內各地抗戰紀念館與遺址。例如第三次長沙會戰時,在鄰近戰略要地影珠山成功截擊撤退日軍;常德會戰54師以8千多人力抗日軍到剩下不足百人,才得以讓友軍支援奪回常德,透過諸多史實文字資料與畫面緬懷先烈貢獻。

長沙保衛戰‧影珠山史實陳列室位於長沙市北郊的長沙縣福臨鎮內。據館中資料指出,從歷史意義來看,長沙保衛戰是日本全面侵華以來,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餘次、國軍100萬條人次),且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大會戰。雖然最終在第四次會戰中撤退,但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則是抗日以來,國民政府軍在正面戰場的重大勝利。

尤其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攻城日軍由於傷亡慘重在1942年1月5日敗退,國民政府軍隊一路圍截,在戰略要地影珠山包圍潰逃的部分日軍第6師團。最終透過利用影珠山複雜地勢與當地民衆協助下,全數殲獨立第九混成旅團精銳山崎大隊、崛內大隊。目前影珠山也發展成相關紀念景區,還留有當時對戰下的迫擊砲、戰壕壕溝等遺蹟。

前福臨鎮文化綜合服務站長楊琮表示,當時影珠山的狙擊日軍犧牲多達480多名將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寫下報國的英雄氣概。

同爲抗日知名戰役之一的常德會戰,也同樣有許多國軍將士壯烈犧牲。以當時守城的第74軍團轄下54師來看,雖然編制與戰力屬於當時國軍核心戰力,但面對日軍大舉攻城,全師逾8000人最終包含師長餘程萬僅剩不到100人完好。但也力撐到援軍抵達,重新奪回一度失守的常德城。

湖南文理學院歷史系教授朱清如表示,常德會戰是抗戰後期著名戰役,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也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弘揚抗戰精神不只是大陸,臺灣也應該銘記這段歷史,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事情。

另值得強調的是,常德會戰也是日軍當時使用生化武器攻城的目標之一,日軍違反國際公約,藉由飛機低空投撒帶有鼠疫跳蚤的谷麥、破布、棉絮等異物,導致當地從1941年初冬、1942年春爆發2次鼠疫大流行。統計常德城鄉居民至少7643人感染鼠疫死亡,有部分家庭甚至全家人員都染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