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高市友臺 賴政府別畫錯重點

中國時報社論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在兩輪投票下,高市早苗以些微票差取勝小泉進次郎,成爲自民黨史上首位女總裁,若10月15日召開的臨時國會上被指名爲首相,亦將成爲日本首位女首相,在男性主導的日本政治中,高市寫下歷史。

倒石破背離多數民意

「倒石破」獲勝,「舊安倍派」可望班師回朝,但高市繼任首相,不僅現任首相石破茂難釋心結,身陷政治資金弊案的「舊安倍派」歸位,自民黨須面對民意在衆議院大選中的再次審判,能否如願贏回衆議院席次過半優勢,高市背水一戰,壓力不小。自民黨總裁之爭出現黨意與民意的乖離。黨內大老麻生太郎將第一輪競爭者茂木敏充及小林鷹之的票挹注高市,助勢「倒石破」將高市推上大位。

然而,《日本經濟新聞》民調顯示,52%的受訪者不認同「倒石破」,總裁選舉期間,自民黨總部前出現支持石破的羣衆集會。自民黨內串聯的「倒石破」背離多數民意,此爲高市上臺後的難題,須以符合多數民意的政策引領國政,方能助自民黨備戰衆議院大選,贏回國民的信賴。

「餐券回扣事件」揭開自民黨政治資金神秘面紗,沖垮「安倍一強」的日本政治權力結構,自民黨選戰接連失利,中小型政黨蠶食衆、參兩院席次,自民黨難以獲得過半的席次優勢,難以壟斷政治,在野黨的影響力將不容小覷。

朝小野大是高市領政日本的困境,自民與公明兩黨藉在野勢力各吹各調無法衆志成城,維繫「少數內閣」執政,但此非長久之計。作風強勢、不掩右派色彩的高市須兌現總裁競選時擴大聯合內閣的政治宣誓,並拂去政治與金錢掛勾的問題,此爲選民及在野勢力對自民黨不信任的癥結。

此外,日本經濟選民居多,薪資成長停滯但物價飛漲,石破內閣的敗筆在此,待高市接手解決。高市承繼「安倍經濟學」政策思路,打出「以戰略性的危機管理投資邁向經濟成長」的「高市經濟學」口號,但須即刻以具體政策化爲行動。因應「川普2.0」堆高人民痛苦指數的輸入性通膨,重啓安倍的「三支箭」能否奏效不無疑問,高市有何新招,15日臨時國會召開見真章。

與日本國民注視「高市經濟學」不同,臺灣對高市的期待在於外交與安保。石破上臺致力與中、韓歷史和解,深化彼此的相互理解,構築日本與中、韓友好的穩固基礎,但民進黨在「反中」意識形態下,將石破定位爲「親中派」,高市的保守派反中形象及認同「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投民進黨所好,其訪臺及在日本會見到訪的外交部長林佳龍時暢談友臺言論,主張日、臺國防領域的合作,呼籲理念相近國家構建安全合作網絡,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聯合日臺歐澳及印度等民主國家,形成類似準軍事同盟關係。

陸對日外交冷靜以觀

高市1日投書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指出,「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是日本關注之事」,強調「想與中國領導人率直對話」。高市表達與習近平就「臺灣問題」展開對話,但此在日中關係中無實現之可能。日本爲二戰的戰敗國,放棄臺、澎主權,對「臺灣問題」無權置喙,此是日本政府對《舊金山和約》的一貫立場,高市難以撼動。

「高市首相」異於高市衆議員,今後對臺難以暢所欲言,因首相之務爲率執政團隊與專業的外務省官僚通力合作推動政策,不容個人的意識形態與主觀好惡決定國政,高市對中外交須以國家利益爲念務實以對。高市入替石破,北京對日外交將暫時按兵不動,但對「親臺」的高市,大陸外交部以聲明畫清紅線,期待「積極且理性」的對中政策。

高市若爲安倍路線繼承者,且視臺灣爲日本的「極爲重要友人」,應完成安倍未竟之功,解決位於臺灣東部外海的臺日重疊經濟海域爭端,簽訂《臺日漁業協議》2.0版,並助臺灣加入安倍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使臺灣不缺席區域多邊自由貿易,強化臺日友好的紐帶。此始爲臺日關係可期之處,賴政府若敲碗臺日安保合作,謀求兌現「準軍事同盟」恐強高市所難,不僅錯畫重點亦錯過高市的對臺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