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日本右翼崛起 賴政府別畫錯重點

中國時報社論

自民黨與共同執政的公明黨在參議院選舉遭到空前挫敗,繼去年失去衆議院過半席次優勢,參議院現亦未能過半,石破內閣成爲日本戰後新憲法實施後首度「雙少數」執政內閣。日本首相石破茂選後雖表態以國會「相對最大黨」負起責任暫時留任首相,待美日關稅談判底定後交由黨7月底的衆參兩院議員懇談會討論去留,但不論首相是否更迭,未來自民黨運轉國政,將面臨在野兩大勢力立憲民主黨與國民民主黨的強力挑戰。

參政黨排外 訴求激進

在今年參院大選中,2020年於新冠疫情中創黨的參政黨席次大躍進。此次改選,參政黨一舉在選舉區與比例區各攻下7席,成爲選戰的最大贏家,黨魁神谷宗幣選後表示,將在下屆衆議院大選中奪下50至60席,成爲執政的勢力。目前參政黨在衆議院中僅3席,無足輕重,在衆議院優越制下,參議院的15席議員難以左右日本國政。

參政黨2025年5月提出的《新日本國憲法》草案主張,重新將天皇神格化,採天皇主權說,定義日本爲天皇統有的君民一體國家,並主張改革教育制度,迴歸戰前昭和思想,將「天皇詔敕」、傳統儀禮、愛國心,甚至神道,重新列入教育核心價值。此無疑將日本帶回戰前,顛覆戰後新憲法下的西方民主,恢復「皇道」。

參政黨在參議院選舉以「排外」及「反全球化」的激進訴求,喚起對選舉冷漠的青壯族羣政治熱情,使選情困難的自、公黨吞下聯合執政以來的最大敗績。但衆議院的選制異於參議院,在小選舉區下,極端的意識形態難以獲得最高的選票支持,不足以成爲中大型政黨,並取代自民黨成爲保守民意的政治托盤,將日本帶回昭和前期。

何況排外與「皇道」復辟主張難見容於同盟中的美國,更不符民主的普世價值,任何日本的執政黨派恐難聯合參政黨共同執政。參政黨看似以「日本人優先」的川普式語言投入日本政治,並吸引美國的目光,成爲美國媒體的熱門話題,但太平洋戰爭的殷鑑不遠,美國與之「道不同不相爲謀」。

參議院選後,自、公兩黨將積極與在野黨派磨合政策,儘速兌現普發現金的選舉支票,協助在通膨中陷入經濟困境的國民,並提出推升日本經濟之產業政策,提高企業獲利,使薪資上揚超過通膨,推進2040年前日本平均收入提高50%的執政願景,爲下屆衆院大選重新贏得選民支持創造條件,避免貧窮化成爲極右翼的溫牀。

參政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政黨支持率竄升不意味日本社會右傾化,但全球化衍生的社會矛盾使以「反全球化」爲訴求的「日本人優先」打動人心,此可窺知日本民意風向傾向於關注自身的經濟處境與社會安全網的補強,重建日本人的生計。石破內閣若想振衰起弊須在施政上有效迴應這股民意。

臺灣若有事 日本優先

戰後的日本雖不似美國爲國際秩序的維護承擔公共財的支出,在196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後,日本在援外上不手軟,藉此樹立日本在全球的親善形象,提升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日本人優先」的呼聲雖不致使日本如美國般與他國斤斤計較,但日本政治轉向照顧好自己人應可預期。安倍晉三生前打動臺灣人心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恐是心有餘力不足。

面對全球化下的國際新情勢,臺灣亟欲拉近臺、日間的心理距離,突破「七二年體制」的桎梏,共同面對彼此所面臨的挑戰,但民進黨懷抱「被殖民者的日本觀」走上「親日」化,支持日本強化在印太區域的軍事與安全角色,想像以此爲「抗中」的戰略依託。

民進黨對參政黨在日本政壇崛起喜形於色,認爲安倍的「臺灣有事」後繼有人。此皇民性格不僅無助臺日關係,更不利兩岸互動,徒令臺海緊張升高,損人不利己。石破內閣坦言,「臺灣有事」在臺的日商「自己想辦法」,此反應日本面對「臺灣問題」,在政治與法制面難以扭轉的雙重困難。

面對「日本人優先」,賴清德別畫錯重點。在應對「川普2.0」上,臺日處境相近,賴政府應着墨於此,思考如何在擴大東亞自由貿易上合作雙贏,降低川普的高關稅政策帶來的風險,而非敲碗日本自衛隊在「臺灣有事」如何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