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日密約藏玄機 賴政府說清楚

中國時報社論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因應「臺灣有事」,臺日去年12月18日簽署《入出境管理事務資訊共享合作備忘錄》,避免中國大陸間諜利用臺海衝突引發日本邊境混亂之際,從臺灣滲透日本。此備忘錄的簽訂經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揭露,但註記「不公開」,內容不得而知,外交部亦未依法送立法院備查,不知賴政府葫蘆裡賣什麼藥。

欲蓋彌彰 內容啓人疑竇

臺日之間無外交關係,雙方簽署關於「臺灣有事」的境管合作備忘錄實屬罕見,《讀賣新聞》以「異例」形容此事。此備忘錄的不尋常尚不在東京與臺北沒有邦交,而在於此爲日本因應「有事」與他國締結備忘錄的首例。過去日本曾與澳洲及紐西蘭簽訂應對非法拘留的合作備忘錄,但目的異於「有事」的事態想定。

外交部對外澄清表示,國家間針對可能涉及安全風險人員進行入出境資訊共享,共同合作防止邊境犯罪及不法移民,以保障人民安全是國際趨勢,亦是作爲國際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否認臺日間針對所謂「臺灣有事」簽署合作備忘錄,我國亦未單方面對日本提供相關資訊。

臺日關係協會秘書長張仁久則解釋,備忘錄無關「臺灣有事」的想定,無涉撤僑事務,主要爲因應臺日越來越密集的觀光客往來,欲使入出境業務更加平順進行的平臺合作。外交部與《讀賣》的說法大相逕庭不禁啓人疑竇。若備忘錄僅爲緩解日本機場入境人流擁塞問題,爲國人入境日本提供在我國機場的「一地兩檢」服務,此爲利民之舉何須秘而不宣。

民進黨政府的施政向來行銷臺日友好不遺餘力,極盡超譯「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之能事,儼然將此解讀爲日本對臺灣安全的外交背書,在大內宣上更言之爲臺日關係大突破,但外交部極力否認此備忘錄與「臺灣有事」的關聯,將之蓋牌,規避立法院審議。在遭《讀賣》揭露後,賴政府欲蓋彌彰,其中似有難言之隱。

其實,馬政府在2014年11月即與日本簽訂《入出境管理事務情資交換暨合作瞭解備忘錄》,並依條約締結程序,30天內送立法院備查,以爲臺日共同打擊僞變造護照或簽證的非法入境的法律依據。新的備忘錄將「交換」置換爲「共享」不知所爲何來?「交換」爲互惠,有來有往,「共享」意指爲何,是片面將從臺灣入境日本的旅客「安全資料」交付日本,抑或仍是彼此互惠?若是我方片面對日本的情資交付無疑是不平等條約,與臺日友好相違,可說是賴政府媚日的喪權辱國之舉。

撤僑巧門 高官避走日本

《讀賣新聞》指出,日本透過此備忘錄,意在預籌「臺灣有事」時在臺日僑的撤離,並與美國等國家合作,強化應對「臺灣有事」。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去年10月,在臺的日本人約2萬1700人,若大陸武力犯臺,不僅須大規模撤僑,臺灣人及滯臺的外籍人士亦可能至日本避難,其中將有「外國間諜或恐怖分子」趁虛而入之虞,影響日本國家安全,新籤備忘錄將可在「有事」時進行相關的「過濾」,將有害日本的外籍人士阻絕於日本國境之外。從報導可窺知日本因應「臺灣有事」意在撤僑與保全日本不受「有事」波及,而非軍事介入爲臺灣挺身而出。

據《金融時報》引述日本官員的說法,「臺灣有事」時日本不僅難以馳援臺灣,撤僑亦爲難題,在臺日商屆時只能自求多福。此「臺灣有事」時的日本困境令日本對臺投資卻步,臺日關係深化徒爲民進黨政府的外交辭令,難敵國際政治的現實與日本憲法及法律的制約。民進黨政府對日外交成天販售「臺灣有事」,得不到有意義的臺日關係提升。何況臺海生波,臺日航線恐無以爲繼,如何落實備忘錄所欲之入境日本前的「過濾」?賴政府不思改善兩岸關係,凡事只扯「有事」,無異沒事找事,損人不利己。

臺日密約所爲何來?在「臺灣有事」時如何開啓日本撤僑的「巧門」,賴政府須對人民說清楚講明白。在爲日本撤僑及防中國間諜滲透日本之餘,民進黨高官是否會利用此「巧門」避走日本?此非臺日間的外交機密,而爲民進黨從政黨員對國家的忠誠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