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國際示警臺灣 賴政府應直面問題

中國時報社論

《經濟學人》封面文章〈有關臺灣之超級大國危機即將到來〉,及《外交政策》的〈川普應約束臺灣〉,傳達華府「棄臺、疑美、疑賴」訊息,即使綠營側翼、青鳥傾巢而出,出征《經濟學人》「販賣臺灣危機成癮」,也難掩賴清德總統就職未滿一年,臺灣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危局。

治國能力受外媒質疑

《經濟學人》於2021年4月就以封面文章形容臺灣是「地表最危險地區」,4年後再度發出警訊,指出美國捍衛臺灣的決心受到考驗,而且危機比想像更快到來,悲觀論調看衰臺灣處境,挑戰賴政府的治國能力,當然不能見容於民進黨,但與其情緒性反駁批判媒體,不如冷靜面對文章所列舉的理由,以客觀事實取代政治口水。

首先,在川普領導下,貿易戰與保護主義削弱美國對中國的威懾強度。川普曾經揚言,若中共入侵臺灣,美國會以150%到200%的懲罰性關稅迴應,今天美國已課徵145%的對等關稅,卻無法壓制中國,反而使中國對抗美國更具信心。同時,川普無差別的關稅戰連傳統忠實盟友都難以倖免,使日、韓等對捲入臺海衝突更爲遲疑,川普就職百日就讓美國處心積慮建立的反中聯盟快速瓦解。

最關鍵的是,川普國安戰略以避免戰爭爲最高原則,他熱衷與大陸達成大交易,遠超過對臺灣安全的關切,再加上美中軍力漸趨平衡,中國又擁有主場在地優勢,美國是否擁有可信的實力與意志威懾中國,已引起印太地區國家疑慮。民進黨擅長烏賊戰術,所有棄臺論、疑賴論與疑美論者,一律被打爲「中共同路人」或「在地協力者」配合對岸進行認知作戰,但這個手法無法套用在國際媒體及學者專家身上。

第二,大陸對臺策略已從武力入侵轉向「灰色地帶」戰術,意在侵蝕臺灣主權,動搖民衆對美國救援的信心。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日前公佈民調顯示,46.7%的臺灣受訪者認爲美國「不太可能」或「非常不可能」在兩岸開戰時協助臺灣,僅37.5%認爲「有可能」或「非常可能」;更有65.1%不同意川普會使臺灣更安全。

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分析,全球有119國贊同北京的「一箇中國原則」,接受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又有89國同時承認一中原則與接受達成國家統一的努力。「布魯金斯」與「洛伊」都是知名國際研究機構,他們提供的數據與《經濟學人》論點相互呼應。

抗中玩火令美國擔憂

最後,《經濟學人》表示,臺灣政壇深受政治分歧與自滿情緒影響,嚴重削弱其應對危機的能力,賴清德打擊中國滲透的嚴厲措施適得其反,更加擴大了政治極化。而《外交政策》專文要求川普政府約束臺灣,充分顯示了,從公開鼓吹「新兩國論」、將中國界定爲「境外敵對勢力」,到操弄反對者「親中反美」爲「大罷免」加溫,賴清德以爲神不知鬼不覺,甚至在美方默許下推動務實臺獨,但華府已警覺若放任賴清德繼續玩火,美國很可能被捲入臺海衝突中,川普政府有必要約束賴清德的作爲。

經過一個多月的冷卻後,國際社會以更務實、冷靜面對關稅戰,加拿大、澳洲與新加坡最近舉行的大選就具有指標意義,堅定應對川普極限施壓贏得選民尊敬與支持,川普引領的保守主義快速退潮;日本、韓國、歐盟對川普的談判立場也漸趨強硬,拒絕接受無理關稅;東南亞各國採取對衝策略,在美中之間保持微妙平衡。

唯獨賴政府一味扈從美國,最近更是逆勢操作「脫中入北」,連川普政府都一再強調絕不會與中國脫鉤,中、歐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相互交往的限制,賴清德卻升高兩岸敵意與仇恨值,只會帶給臺灣更大災難。川普的對等關稅尚未開鍘,賴政府第一時間就已全線棄守;臺美諮商會議又是黑箱作業,資訊不透明引發更多恐慌。臺灣百工百業因臺幣狂飆蒙受慘痛損失後,賴政府沒有對策,甚至對美方是否施壓都支吾其詞,難怪在野黨批判臺美談判,賴政府是「跪着談」。

無須糾結棄臺論、疑美論或疑賴論的迷思,更無必要指責外媒販賣危機,臺灣淪落到今天的處境,賴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