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美中關係回穩 賴政府莫存幻想

中國時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再度通話,川普宣佈雙方同意將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場域會面,他將在明年初訪問中國,習近平也將在適當時間回訪。若中美短時間內3度舉行實體峰會,將是美中關係空前之舉,前提是在臺灣等重大議題上達成諒解或共識。美中關係進入拐點,賴清德政府不能抱持僵硬抗中、仇中思維作繭自縛。

川習通話 臺灣議題消失

相對於2024年11月舊金山的「拜習會」,習近平呼籲美方應「停止武裝臺灣,支持中國和平統一」;今年6月川習首度通話,習近平警示,「美國應當慎重處理臺灣問題,避免少數臺獨分裂分子把中美兩國拖入衝突對抗的危險境地」,19日川習通話後雙方公佈的會談紀要中,對臺灣未作任何着墨,立即引發各界關切與解讀。

從雙方一致釋放的正面訊號來看,不提臺灣問題代表着透過充分溝通加強風險管控,美中對於彼此政策、行動與臺海現狀應是感到滿意,在可控制範圍內。美中對臺灣問題出現交集,恰好映射出臺灣對從美國抗中夥伴淪爲美中交易籌碼,完全無法掌握自己前途的不堪處境。

川普重返白宮,美中經歷了科技戰、關稅戰、出口管制、芬太尼、TikTok等各種挑戰,雙邊關係一度陷入「制裁、報復、反報復」惡性循環中,習近平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80週年的閱兵典禮中還表示,「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半個月後他改口表示,美中「雙方團隊最近的磋商體現了平等、尊重和互惠的精神,可繼續妥善處理兩國關係中的突出問題,爭取實現雙贏的結果」。美中關係似乎已經止跌回穩,相向而行。

在這次川習對話中,雖然雙方必然觸及臺灣問題,但重要性與迫切性相對較低,在會後說明中刻意淡化。

習近平表示,川習會談爲雙邊關係穩定發展提出「戰略指引」;川普則鋪陳了未來美中關係走向,爲雙邊關係定調。川習通話本身就具有高度政治意涵,川普公開宣佈未來將進行3次「川習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話後不提臺灣問題展現出雙方的自信。

美中在臺灣問題上的對立與分歧不會因川習通話就化解,但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已被視爲是最有可能打破僵局的美國總統。他拒絕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取消美臺國防會議、拒批4億美元對臺軍事援助、不接受臺北提出的新任駐美代表人選,乃至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國會代表團,都被北京視爲是善意訊號。

正視現實 調整兩岸政策

川普不希望臺灣問題成爲美中關係障礙已是華府公開的秘密,他的實際行動也與歷屆總統不同。有專家分析川普爲了尋求突破美中關係,可能對臺灣問題採取「暫時性的戰術退讓」,暫時擱置對臺軍援,但不能排除暫時措施變成新現實的可能性。當美中臺關係出現結構性轉變,川習通話後是否提及臺灣問題已無足輕重。

賴政府顯然無法體察美中關係轉變構成的威脅與挑戰,依然抱殘守缺,跳不出抗中保臺、倚美抗中窠臼。

當美國在臺協會(AIT)拋出《開羅宣言》等二戰文件未決定臺灣「最終政治地位」,民進黨以爲撿到槍,認定美國要以「臺灣地位未定論」反制中國大陸施壓。其實AIT是否得到白宮授權迄今仍是一團迷霧,而「臺灣地位未定論」邊際效益流失,已難以撼動美中關係,只會升高兩岸敵意與衝突風險。

臺灣對美中關係發展沒有置喙餘地,但兩岸及美臺雙邊關係仍可操之在我。令人不解的是,當川普在「美國優先」旗幟下,積極調整對中策略,賴清德政府寧願選擇當美國的抗中急先鋒,將臺灣暴露於戰爭風險之中,拒絕改善兩岸關係、在美中之間維持平衡,等同放棄對自己命運的主動權與主導權。

有更多美國學者主張美國應明確告訴臺灣,美國的支援承諾並非無限。最新民調顯示,66%民衆認爲臺灣不應向美國或大陸任何一方傾斜,對於這些政治現實與最新民意,民進黨政府一律視若無睹,幻想理念相同的國家應持續關注臺海安全。美中關係快速進展,若賴政府仍不檢討兩岸政策和對美關係,陸續登場的川習會將印證臺灣成爲美中談判桌上的盤中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