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反罷宣傳戰 庶民力量大爆發

中國時報社論

26日就是第一波大罷免投票,反罷、挺罷進入文宣肉搏戰,其中,一支由名不見經傳的災民拍攝的短影音異軍突起。這支模仿總統賴清德的短片,長度不到50秒,重點是凸顯丹娜絲颱風重創南臺灣的災情,迅速在各大平臺流傳,至今已累積近百萬觀看次數。另外有多支由民間自主創作的反罷歌曲也廣爲流傳,可說是這次大選短影音大戰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名導拍片挺罷 鼓吹仇恨

中臺丹娜絲捲走嘉南地區1萬6千多個屋頂,許多民衆直到災後兩個星期都還無處可棲身,災民向賴清德陳情,老人家不敢爬上屋頂蓋帆布,賴竟迴應,就是要自己爬啦;他還告訴民衆,救災不是國軍的責任,民衆要發揮社區力量云云。連續的冷血發言引爆民怨,於是有災民模仿賴清德哽咽敘述萬里老家違建屋頂被吹走,指着現場一排被颱風吹垮的屋頂、房舍,以哭腔說「風臺若來…」,酸度爆表。此外,旁邊還有一堆沒有入鏡的民衆齊聲喊道「加油」,神還原賴清德在2023年11月大選前造勢的場景。因爲短片既好笑又心酸,也充分顯示賴政府的救災無力與執政無能,引起很多人共鳴。

儘管民進黨一再強調,這次大罷免是公民團體自發的行動,不過,從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一開始就不斷表示,大罷免是他發起的,到賴清德以黨主席身分要求民進黨投入罷團的「護國大遶境」活動,要地方黨公職也發揮創意,持續爲罷免活動加溫等等看來,民進黨不但與大罷免關係密切,且以強大火力投入,甚至主導。

除了透過其所掌握的傳統平面媒體與電視,不斷灌輸民衆罷免在野黨立委才能抗中保臺之外,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夫婦3月間號召國內知名導演,陸續完成並上架21支挺罷短片,影片形式包含劇情、廣告、紀錄片、動畫及布袋戲等,爲罷免造勢大力宣傳。

這些投入拍片的導演,個個名號響亮,包括多位金馬獎、金鐘獎得主,而且據楊力州指出,被稱爲綠營大罷免總司令的曹興誠,以資金奧援挺罷影片拍攝。然而,這些挺罷短片因強烈的意識形態,並且傳播錯誤訊息、鼓吹仇恨,演員的表演方式也相當不自然,不斷引發爭議,如王小棣的《做功課篇》、陳文斌的《摘器官篇》、陳世杰的《滾出我的理髮院篇》,讓人看得很不舒服甚至心生厭惡,播出後造成了不小的反效果。

熟悉臺灣政治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認爲,大罷免之戰進入最終衝刺,挺罷與反罷雙方戰火全面升溫,社羣平臺成爲政治風向的重要指標。然而,相較於執政的民進黨,國民黨不但資源貧乏,並且經營社羣媒體的功力本來就弱,因此支持者一直很擔心反罷方的宣傳力道會遠遠遜於挺罷方。

草根街拍反罷 捕捉真相

反罷方確實因資源不足和論述困難,在一、二階連署時,都沒有什麼聲音,然而,進入三階投票前,反罷方在社羣平臺上突然活躍起來,除了國民黨拍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翻桌篇》影片,暗諷民進黨選輸不服要以大罷免翻桌外,社羣平臺上絕大多數的短影音都是來自不知名的網友自動自發的隨機街拍,沒有劇本、沒有佈景,沒有知名大導演,卻真實直白,說出許多人的心聲。還有更多自創透過AI生成的反罷歌曲,例如民歌手楊弦的《四分之一的荒謬》,另外還有《對這場鬧劇說不》、《親愛總統先生》、《你拿我的錢去哪裡?》、《我的一票》等歌曲既富創意,又清楚道出大罷免的荒謬,在網路平臺發燒。

臺灣民衆長時間經過選舉洗禮,各種精心設計、內容煽情的選舉影片,不知道看了多少,甚至對選前的催票轟炸也早已經免疫,因此挺罷影片就算出自大導演,往往也只能在同溫層裡發酵;然而,大罷免興起的街拍和AI生成的反罷歌曲,卻意外成了新的助選利器,許多影片捕捉路上罷團的鴨霸,或是街訪民衆心聲,這些難以見於主流媒體的臺灣真相,透過一支一支短影音不斷累積,最終也帶來了巨大的能量。

可以說,這次大罷免的宣傳戰,是在野黨集結庶民的力量,對抗民進黨以金牌大導演爲代表的文化新貴。平凡微小的草根與高高在上的霸權,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選民很快就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