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以反戰罷賴爲目標 反制大罷免(桂宏誠)
國民黨領導人若有志氣,與其以「反戒嚴公投」反制大罷免,不如爲「反戰」而以罷免違憲的賴清德爲目標吧。圖爲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率領國民黨立委召開公投啓動。(國民黨團提供)
根據《聯合報》公佈於3月10日至13日晚間進行的民調結果,受訪者中有4成7反對大罷免,贊成者則有4成3。評論者對此皆認爲大罷免激化了社會兩極對立,但民進黨推動罷免國民黨立委所以要「大」,本來就是要以「仇恨值」作爲投票的動力,纔會有翻轉爲全面執政的機會。因此,民進黨若僅訴求「在野黨過度杯葛」,這隻會是可輕易滅掉的「小火種」,哪能燒出社會兩極對立的漫天烽火?
該份民調雖顯示:3成5批評民進黨未尊重新民意,4成2怪罪在野黨過度杯葛,但這很可能是因爲發生了「月暈效應」。簡單說,民進黨把國民黨塑造成「親中賣臺」黨,而自己正積極「抗中保臺」卻遭國民黨阻撓;當民衆心中有了此一根本的印象後,就會把此感覺擴散至認爲「在野黨過度杯葛」。
事實上,濫刪預算害得辦公室沒衛生紙,或讓特定人士無法「合法要飯」等,在野黨只要拿出道理和預算數字,即可打臉回去;而且,以國會改革相關法律來監督涉嫌弊端的政府措施,這種與民衆不發生直接利害關係的事項,若也被民進黨政權視爲「杯葛」,則反易顯露出此乃「此地無銀三百兩」。因此,光是「過度杯葛」應燒不起大罷免的烈火,於是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去年就喊出立法院在野黨「聽命於習近平」之類的話。
賴清德在春節假期後召開五院院長進行「國政會商」,用意是要歸咎立法院在野黨阻撓他的執政。不久後,在網紅「八炯」的指引下,民進黨政府要求現職公教人員簽署「忠誠具結書」,以及陸配「亞亞」被指「支持武統」遭強制離境,都是在進行這份民調前發生的事。
甚至於,在此民調最後一日晚間進行前,賴清德還宣佈把兩國論升級爲「敵國論」,並打出「賴17條」來因應「準戰爭狀態」的「國安牌」。這些似乎說明了中共滲透及抗中保臺才能燃起大罷免之火的「潛臺詞」,並因月暈效應投射在「過度被杯葛」的認知中。
此外,由於「大罷免」是由民進黨喊出及發動,但國民黨也發動了「精準罷免」,故贊成大罷免者中未必沒有僅支持精準罷免者。再者,民調顯示是否支持罷免國民黨與民進黨立委的比率,國民黨目前都處於劣勢。此數據雖不能反映各個單一選區中的情勢,但罷免案僅須原選區有投票權者的1/4同意就可能達標。
民進黨敢於發動大罷免,是因國民黨過去屈從臺獨洗腦引領出的「民意」,以致違憲的臺獨政權已踩進中共畫的紅線,並需改變兵役制度及演練民防動員等「備戰」來因應。我們雖不知中共的紅線有多寬,對臺獨還有多大的戰略定力,但憲法本已爲兩岸和平建構了規範。因此,國民黨領導人若有志氣,與其以「反戒嚴公投」反制大罷免,不如爲「反戰」而以罷免違憲的賴清德爲目標,更能激起民衆的危機感。(作者爲世新大學行政系兼任副教授、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