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不認光復節 賴政府自斬國祚
中國時報社論
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10月24日通過決定,以法律形式設立10月25日爲「臺灣光復紀念日」。光復節本是中華民國、臺灣地區的國定假日,但民進黨自我矮化、自我閹割、自我放棄了對日抗戰話語權,而自許「代表臺灣在內全中國」的北京,順勢將光復節高調升格,這是賴政府自我出讓中華民國法統的結果。
大陸紀念 接收主權
民進黨對光復節避而不談,從陳水扁、蔡英文到賴清德,已經行之有年。今年狀況更是荒謬。由於去年在新一屆立法院民進黨喪失國會多數席次,因而在國民黨、民衆黨的共同推動下,光復節重新「正名」爲國定假日。這本是賴政府積極調整國家論述、兩岸論述,以抗戰和光復史聯結兩岸、開創臺海和平的契機,結果卻完全相反,徐國勇甚至口出狂言聲稱「臺灣沒有光復節」。
耐人尋味的是,今年光復節當天,民進黨官方臉書粉專,連續對兩個日子表達「紀念」:一個是1949年10月25日古寧頭大捷,另一個是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2758號決議通過,偏偏就忽略1945年10月25日的臺灣光復。更荒謬的是,今年賴總統在紀念古寧頭大捷的發言,有意無意提到「76年前來自大江南北以及在臺灣受訓的國軍」抵擋中共。
獨派長期以來爲了建構臺灣主體意識,常常對外講「沒有長江黃河、只有濁水溪」,如今賴總統、民進黨卻罕見大談「大江南北」,爲了反共而東拉西扯,卻不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中國、不認同自己就是中國人,那麼「大江南北」又是哪裡?今年國慶晚會上,賴總統說:有臺灣纔有中華民國,再結合他之前說:中華民國在臺灣獲得新生。那麼請問,沒有光復哪有中華民國重新治理臺灣?沒有光復哪有臺灣人的新生?
更值得琢磨的是,這次大陸人大常委會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時,對岸官方特意提到,此舉並非中共或大陸政府主動作爲,而是應近年來大陸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臺灣同胞」的建議,才考慮設立的。換言之,中共透過設立光復紀念日的契機,首次建構了「臺灣民衆向北京的全國人大陳情提議」的機制,事實上是對臺灣擁有主權、治權的政治和法律宣示,而這相當程度是拜民進黨政府自我否定臺灣光復所賜。
同理,民進黨在10月25日「隆重」勾起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的歷史記憶,其實也是變相助攻大陸對臺主張的「豬隊友」。陳水扁、蔡英文、賴清德,哪個總統不是對中華民國憲法效忠?哪個不是「中華民國總統」?既然如此,這個中華民國總統當然可以追溯到威權時期的蔣中正,不正是2758號決議中提及的「被驅逐」的代表嗎?民進黨政府熱衷對2758號決議說文解字,反而自證對中華民國政府法統的繼承。
臺灣避談 自斷法統
蔣中正作爲中國合法政府的領袖贏得抗戰、收復臺灣,國民政府1949年因內戰而播遷來臺,歷經威權時代、解嚴、民主化、政黨輪替,形成如今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與生活方式,這是屬於2300萬臺澎金馬人民的共同記憶,也是中華民國在風雨飄搖中,國祚傳續的正統歷史脈絡。獨派和民進黨內許多人,以戀日戀殖自居,固守「終戰而非抗戰」立場,扭曲中華民國史觀,將歷史脈絡一刀兩斷,事實上也在一刀斬斷中華民國的國祚。
堅守中華民國是中國、臺灣人是中國人,並不是意味着要與對岸中共爭正統、爭政權、爭長短,而是讓兩岸雙方和平、平等、有尊嚴地坐下來,透過對話與交流,逐步化解既有政治矛盾與歷史心結,爭取最長時間、創造最好條件,而不是令臺灣淪爲大國交易的籌碼或強權對撞的戰場。大陸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對民進黨是警醒,對國民黨則是啓示。
賴政府應坦然接受「臺灣人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主流民意,尋求與對岸協商對話的共同基礎與認知。國民黨更應力戰臺獨史觀,並透過更加積極的兩岸交流,讓大陸人民真切感受到「臺灣人在大陸、中國人在臺灣」的情感聯結,避免兩岸走向對撞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