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五五」的脈絡、特色與對臺影響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即將展開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中國已歷經七十餘年的制度演化。這一制度的持續性與穩定性,爲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與社會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圖/路透社)
●林建甫/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中國的五年計劃制度始於1953年,源自蘇聯式的計劃經濟模式,初期以重工業建設與國家主導的資源配置爲核心。隨着改革開放的推進,五年計劃逐漸從「指令性」轉向「指導性」,成爲中國政府進行中長期政策規劃與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這一制度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組織能力,也反映出其對國家治理的整體性與前瞻性思維。每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往往伴隨着對國際形勢的重新評估、國內挑戰的系統盤點,以及政策工具的調整與創新。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即將展開的第十五個五年規劃,中國已歷經七十餘年的制度演化。這一制度的持續性與穩定性,爲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與社會轉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特別是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五年計劃不僅是經濟政策的藍圖,更是政治穩定與國家戰略的象徵。它不只是技術性文件,更是一種治理哲學的體現,強調目標導向、系統整合與長期規劃。因此,理解中國的五年計劃,不僅是理解其經濟政策的關鍵,也有助於洞察其治理邏輯與戰略思維。
過去五年計劃的成就
回顧「十四五」規劃(2021–2025),中國在多重挑戰下仍展現出強勁的制度韌性與政策執行力。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全球供應鏈重構、美中科技與貿易摩擦升溫,中國透過「雙循環」戰略強化內需動能,同時加速科技自主與數位基礎建設。
在製造業升級、綠色轉型與數位經濟領域,中國取得顯著進展。例如,電動車產業迅速崛起,成爲全球領先的出口國;5G網路與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快速擴展,爲新興產業提供支撐;同時在碳中和目標下,綠能投資與環保政策逐步落地。
「十四五」期間,中國也在社會治理與民生保障方面進行多項改革。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公共支出有所提升,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政策逐步推進。儘管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失業率上升等結構性挑戰,中國仍透過政策工具維持整體經濟穩定,GDP年均增長率維持在5%左右,展現出強大的政策調控能力。此外,數位人民幣試點推進、金融監管強化與平臺經濟治理,也顯示中國在制度創新上的積極作爲。
這些成就不僅爲「十五五」規劃奠定基礎,也提供了政策延續與調整的參考。中國政府在「十四五」期間展現出的危機應對能力與政策靈活性,使其能在不確定性中維持戰略定力,併爲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創造空間。
十五五規劃 核心特色
「十五五」規劃(2026–2030)在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地緣政治緊張與內部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展現出更強烈的戰略意圖與政策聚焦。最顯著的特色是「科技自立自強」成爲核心目標。
中國政府提出將採取「超常規措施」,在半導體、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體、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領域實現突破,並部署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這不僅是對美國出口管制的迴應,更是中國試圖在全球科技格局中取得主導權的戰略佈局。
此外,「十五五」規劃強調擴大內需與提升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意圖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驅動的成長模式。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與中等收入羣體培育方面,規劃提出多項政策方向,試圖解決長期以來消費不足與收入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同時,規劃也提出要整治「內卷式競爭」,強化反壟斷與公平競爭機制,顯示中國政府對社會壓力與資源錯配的關注。
在產業政策方面,「十五五」規劃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爲首要任務,並聚焦於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前沿技術,包括量子科技、氫能、核聚變、腦機介面與第六代通訊等。這些佈局不僅反映出中國對未來科技趨勢的判斷,也顯示其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積極角色。
整體而言,「十五五」規劃是一份高度集中、技術導向且具備制度整合意圖的戰略藍圖,代表中國在全球競爭中尋求制度優勢與技術突破的決心。
對臺灣的潛在影響
「十五五」規劃對臺灣的影響,既體現在經濟層面,也延伸至政治與制度競爭。在經濟方面,中國強調科技自主與製造業升級,勢必加速半導體、AI、先進材料等領域的投資與政策支持。這將對臺灣的科技產業構成壓力,特別是在晶片製造與設備供應領域,中國若能突破技術瓶頸,將逐步減少對臺灣的依賴,改變兩岸科技互補的格局。
在制度層面,「十五五」規劃重申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與主動權」,並提出深化融合發展、建設示範區、落實臺胞同等待遇等政策。這些措辭顯示中國將持續推動「融合式統一」策略,透過經濟誘因與制度安排吸引臺灣民衆與企業參與大陸發展。在臺灣社會對中國政治信任分歧的背景下,這些政策將增加親中派的柴火,削弱反中派的力量。
此外,「十五五」規劃中的地緣政治語言也可能加劇臺海緊張。中國強調要反對外部勢力干涉、打擊臺獨勢力,顯示其在兩岸議題上的強硬立場。這可能進一步削弱臺灣的國際空間引起臺灣人的反感,也可能對區域安全構成挑戰。
▼「十五五」規劃對臺灣的影響,在經濟方面,中國強調科技自主與製造業升級,勢必加速半導體、AI、先進材料等領域的投資與政策支持。(圖/路透)
結論與前瞻
「十五五」規劃的提出,標誌着中國在制度設計與戰略思維上的又一次深層轉型。它不僅延續了五年計劃作爲國家治理工具的制度傳統,更在內容與語言上展現出高度的技術導向、地緣意識與制度整合意圖。
從「科技自立自強」到「內需驅動」,從「融合發展」到「制度競爭」,「十五五」不再只是經濟政策的藍圖,而是中國在全球秩序重構中尋求主導權的戰略宣言。
這份規劃也凸顯出中國式治理的特質:高度集中、目標導向、跨部門協同與政策工具的靈活運用。在西方多數民主制度面臨治理碎片化與政策延遲的困境時,中國透過五年計劃制度,維持政策連貫性與執行力,並在危機中展現出制度韌性。這種治理模式雖有其風險與限制,但在特定歷史與制度條件下,確實爲中國提供了穩定發展的制度支撐。
然而,「十五五」規劃也面臨諸多挑戰。人口結構惡化、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地方財政壓力加劇、民營企業信心不足,皆可能削弱政策效果與社會支持。
此外,在全球科技競爭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中國若無法在制度創新與國際合作中取得平衡,則可能陷入技術孤立與制度封閉的困境。如何在自主創新與全球連結之間取得動態平衡,將是「十五五」成敗的關鍵。
對臺灣而言,「十五五」不僅是觀察中國政策走向的窗口,更是理解制度競爭與區域戰略的參照座標。臺灣若要在此一格局中維持自身優勢,需強化制度韌性、深化國際合作、提升科技自主能力,並在公共政策設計中融入更多前瞻性與系統性思維。五年計劃的邏輯雖非臺灣所採用,但其戰略意涵與政策工具,仍值得臺灣在制度創新與國家治理上加以借鏡。
總結而言,「十五五」規劃是一份高度政治化、技術化與制度化的戰略文件,不僅反映中國政府對未來十年挑戰的判斷,也展現其在全球秩序重構中的角色定位。它既是政策工具,也是治理哲學,更是制度競爭的宣言。
在這場制度與技術交織的全球競賽中,中國的「十五五」將不只是國內發展的指南,更是國際觀察中國戰略意圖的關鍵文本。
▼對臺灣而言,「十五五」不僅是觀察中國政策走向的窗口,更是理解制度競爭與區域戰略的參照座標。(圖/翻攝 央視、新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