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快評】核三重啟翻頁 反方亟思少數綁架新民意?
823核三公投落幕,有73.5%選民支持核三重啓,但有反核人士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建議「將核廢料儲放在『重啓核三公投』贊成票數比例最高的三個縣市」,今天獲逾8000人附議成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核三重啓公投前夕,有反核人士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建議「將核廢料儲放在『重啓核三公投』贊成票數比例最高的三個縣市」,今天已獲逾8000人附議成案,提案方振奮不已,但卻遭另一方網友反諷是無腦反智的提案。其實,成案不一定會形成政策,核廢處理更無法脫離科學理性務實,這項提案恐怕只是情緒性宣泄而已。
核三重啓公投因投票率僅29.53%,同意票未達25%門檻,但同意票有434萬多張,支持率達73.5%,一般解讀是多數民意仍希望續用核能。反核人士似有預感投票結果屈居下風,在投票前4天即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建議「將核廢料儲放在『重啓核三公投』贊成票數比例最高的三個縣市」,今天統計已獲逾8000人附議併成案。被點名的三縣市分別爲金門縣94.21%、連江縣94%與苗栗縣86.56%。
這個提案的主要理由是,核廢儲存是核電發展的基本要件,但民衆對核能存有恐懼,既然有縣市展現高度支持,若政府將核廢料安置於同意率最高城市,將有助降低衝突與溝通成本,有利核能政策推動。但有不少網友反擊,指按照提案方的邏輯,那火力發電廠是否也要設在反對核三重啓的前三名縣市?有人還說這是反核人士繼「用愛發電」後的國際級笑話。
持平而論,提案方的論調似是而非,贊成核三重啓和贊成核廢料儲放是兩個不同的議題,提案方把兩個議題直接畫上等號,實屬粗糙,政治操作成份居多;再者,臺灣擁核、反核陣營都有基本盤,提案方要在60日內完成5000份附議門檻本非難事,正如這次大罷免的提議、連署都沒有難倒罷團,但要投票通過罷免門檻,那就是艱鉅的挑戰。
要知道的是,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的提案成案只是代表提案獲得政府重視,並將其納入政策研議或推動的參考,可能採取採納並推動的行動,或與利害關係人協商,但最終的政策轉變是否具有法律效益,則取決於後續政策制定過程。換句話說,成案只是政府迴應的起點。
事實上,核廢選址是要經過長期紮實的地質探勘,臺灣低階核廢料儲存蘭嶼,高階核廢料暫存核電廠。在馬政府時代經濟部選址小組即提出將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以及金門縣烏坵鄉小坵村爲潛在場址,接着又列建議候選場址並公告,但因地方政府拒辦公投而停滯,民進黨執政後則無進度。
直到去年,經濟部終於成立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預計今年第三季要提出草案。無論是否受到這次核三重啓公投影響,選址決策考慮因素依舊不外於地質穩定性、周圍環境及社會因素等,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只是只中一環。
但依提案方的立論,有8000人附議就喜不自勝,那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獲近590萬同意票,不是更大的民意嗎?2021年重啓核四公投雖未通過,但同意票也有380萬票,這又何只是這8000人的數百倍?平臺提案方對附議人數通過門檻,其實不必超譯。
臺灣社會在覈能議題上的長年對立,但最近的核三重啓公投結果可以看出民意新趨向,賴清德在公投後的談話強調核能問題是科學問題,政府抱持三大原則:核安無虞、核廢有解以及社會有共識;用不用核能是科學問題,但已存在的核廢也是科學問題,也同樣要有社會共識,絕不能被形式或少數的民意綁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