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倒性民意支持 正視重啓核三
(圖/本報系資料照)
核三重啓的公投結果底定,同意票數爲434萬1432票,未達投票權人總額的25%,致公投案未通過。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同意票數達有效票數的74%,高出不同意票數的26%甚多,民意支持核三重啓已相當明確。
賴總統過往對於國內、外絡繹不絕的續用核電建言,始終以三個原則迴應,其中又以「全民共識」挑戰最大。本項公投案因政治操作改爲單獨舉辦,導致投票率難以拉高而未通過;但支持核三重啓的民衆共識已展現,高達數百萬的同意票,遠遠高出不同意票數,這比先前任何一次民調都更具說服力,賴政府不可等閒視之。
事實上,核三重啓具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意義,向國際展現我國邁向淨零碳排的決心是其一,無碳基載電力迴歸強化減碳與供電韌性是其二。
核三的年發電量爲150億度,僅佔去年全國各式能源發電總量2892億度的5.2%,佔比雖不高,對於南部地區的供電穩定與空污改善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分析今年5月17日核三2號機停止運轉後的電力供給狀況,南部地區在光電歸零的夜間,用電量均高於自發電量,不足的電力容量介於40至80萬瓩之間,必須依賴中部地區火電南送支援。
此一「中電南送」現象過往極爲少見,原因是核三兩部機組的裝置容量達190萬瓩,不僅滿足南部地區的夜間用電,亦可減少在地火電機組的負載,更有餘裕進行「南電北送」。核三停轉後的這段時間,負面衝擊一一浮現,一是中電南送導致中部地區火電機組負載增加,二是南部地區發電機組必須火力全開。原本南、中兩區均可因減發火電而獲得空污改善,非核後反雙雙淪爲空污災區。
就經濟效益而言,核三運轉期間的發電成本每度僅1.5元,較臺電現行每度3.5元的平均售電價格低2元,穩定的發電量可讓臺電每年獲利300億元。面對超過4500億元的累積虧損,無疑是久旱後的及時雨。
另方面,美國前海軍指揮官史都德曼上月指出,臺灣需要至少一座核電廠,以維持起碼的能源韌性。事實上,兩國交戰最易被攻擊的目標就是發電系統,火電設施可能盡毀,但核電廠可免於遭受攻擊,這也是史都德曼的論述依據。最重要的是,來自核三的電力可滿足軍事指揮系統、行政機關、通訊系統、醫療體系的基本用電需求,協助維持政府運作,並給予盟邦足夠時間馳援臺灣。
核三重啓已獲多數民意支持,即使公投案未過,賴政府仍應藉此順勢而爲。不僅應儘速重啓核三,更應務實考量讓核二與核一也依序重啓,以提升我國能源韌性。
非核家園已把國家逼向能源絕路,迴歸「核綠同行」纔是國家永續發展的正道。(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