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王闖:明年機器人就能跑贏博爾特,單一場景千臺以上纔算商業化成功
8月21日,在智元機器人首屆合作伙伴大會上,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路徑被清晰地勾勒出來。
智元機器人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與來自軟通動力、靈西科技、大豐硅基方舟、富臨精工的核心高管——軟通動力集團副總裁李永輝、靈西科技CEO丁丁、大豐硅基方舟CTO張將紅、富臨精工工程中心主任鄧揚,共同接受了媒體採訪,深入探討了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突破、場景落地、生態合作與未來願景。
王闖將具身智能技術比作一輛高速駛來的火車,一旦錯過便再也追不上。他認爲,繼遠征A2完成24小時不間斷高溫行走直播後,智元機器人在自主移動、極端環境適應性、高可靠性和任務快速部署能力上已取得關鍵性突破,標誌着商業化的起點。
智元今年的策略十分明確:務實地聚焦於展廳講解接待、文娛表演、料箱轉運、科研教育等七大有信心落地的場景,並與合作伙伴攜手,共同將產品推向市場。在出海方面,智元以科研教育合作爲敲門磚進入北美,同時瞄準東南亞、日韓、中東的商業市場,並已在馬來西亞取得初步進展。
本次大會的核心是“生態”。
智元選擇合作伙伴的邏輯清晰且多元:與富臨精工這樣擁有產業背景和應用場景的頭部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深度綁定,共同在真實環境中“打磨”產品,富臨精工主任鄧揚坦言,目標是將工業場景的投資回報(ROI)週期控制在三年以內;與軟通動力這類技術服務巨頭合作,利用其強大的研發能力和龐大的客戶網絡,開拓政務服務等垂直領域,軟通動力副總裁李永輝表示,將藉助軟通現有的千家大客戶體系實現快速擴張;與靈西科技這樣的技術專家合作,補強自身在工業視覺等核心環節的能力,CEO丁丁強調,視覺是機器人實現精準操作的關鍵;與大豐硅基方舟這樣的文娛場景運營方合作,大豐CTO張將紅透露,將把機器人作爲“演員”和“員工”部署到主題樂園等大型項目中,在提供情緒價值的同時,爲智元帶來源源不斷的寶貴場景數據。
對於行業熱議的軟硬件瓶頸問題,王闖明確表示“不同意硬件不是瓶頸”,他認爲在全身觸覺、關節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硬件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必須與軟件協同進化。
談及未來,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明年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就能看到比博爾特跑得快的。”而他心中最理想的場景,是機器人能作爲自己的“分身”在家照顧父母。
對於商業化成功的標準,王闖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量化指標:“單一場景能跑1000臺以上,並保持高日活”,這標誌着該場景下的技術、產品和客戶需求已打磨成熟。從實驗室測試到真實場景驗證,從單點試點到多廠覆蓋,智元與它的夥伴們,正在將人形機器人解放“無限生產力”的願景,一步步變爲現實。
媒體羣訪實錄:
媒體:問下出海這方面今年有什麼明確的規劃?在出海這方面,智元選擇的合作伙伴有哪些,會比較注重哪方面?
王闖:我們今年出海主要是兩方面:一是,以科研教育爲主,這方面跟北美的合作比較多,比如我們與英偉達、Skill AI的合作,主要在數據驅動方面,國外學術界的資源比較好,能夠促進具身智能技術的發展。二是,以商業爲主,我們目前有幾個重點想做的區域:東南亞、日韓、中東。現在進展比較好的是東南亞,今天來簽約的夥伴中有一家是馬來西亞的i-city,他們希望在一個大的展廳佈置各種機器人體驗和互動遊戲。我們覺得機器人今年比較大的機會在展廳的講解接待還有文娛表演,所以會傾向於選擇本來就有產業基礎的合作伙伴。
媒體:那商清產品的出海呢?
王闖:商清的出海也有。海外的清潔需求很重,而且他們的人力成本比國內更高。所以商清也做了各種海外認證,我們的渠道合作伙伴不僅賣人形機器人,也會順便賣商清產品。
媒體:本次大會邀請了很多合作伙伴,咱們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比較看重哪些因素?未來如何深化協同?
王闖:這分幾個不同的方面。第一,我們會跟有產業背景的夥伴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比如大豐,他們本身做文娛,有很多新建的公園、遊樂場,可以把機器人融入進去,增加人流量和品牌聲譽。第二類是像軟通動力這樣在技術服務方面有優勢的夥伴,他們基於我們的遠征A2開發了政務服務場景,效果在垂域裡比主線版本還好,能顯著提升用戶體驗。
第三類是像靈西科技,他們在工業領域水平非常高,基於A2-W做了一些開發。工業場景垂直性很強,有很多細分領域,靈西科技能做很多我們現在做不了或者沒有足夠人力做的事情,結合他們自身的視覺優勢,可能在某些領域做得比我們更好。第四類是像富臨精工,既是我們的客戶也是我們的夥伴。他們本身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是頭部企業,有很多應用場景可以對我們開放測試。我們雙方有很深的信任,不是完全的甲乙方合作方式。最後還有一些渠道能力非常強的夥伴,他們能幫助我們思考機器人最合適的應用場景,以銷售、交互爲主。
媒體:您提到的這幾個合作伙伴,下一步要拓展的合作方向是什麼?
王闖:總結起來兩點:第一,對於智元已經做得成熟的領域,我們需要找渠道能力強的夥伴,幫我們觸達更多客戶。第二,對於智元目前還不擅長或者沒有足夠人力做的一些東西,我們希望合作伙伴能幫我們長出更強的能力來,比如軟通和靈西就是這類。
媒體:前段時間遠征A2完成了24小時高溫行走,這背後在技術層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王闖:技術層面有四點突破:第一,實現了完全自主移動。這次直播覆蓋了從白天到黑夜的完整循環,機器人能在各種光線變化下穩定工作,自主移動帶導航避障是第一個突破。第二,極端環境下的適應能力。直播那天室外最高溫度37℃,地面達到61℃,機器人全程24小時獨立完成,沒有任何休息,而我們的攝影師輪換了73人次。這證明機器人在某些極端環境下,比如酷熱的交通崗亭,適應能力已經超越了人類。第三,展示了機器人的可靠性。我們在實驗室已經測了連續行走3000小時,批量測試標準是360小時無任何摔倒異常,目前正在進行720小時測試。敢於直播24小時本身就是一個突破。第四,任務部署的便捷性。機器人可以在大約5分鐘內完成一個新任務的部署,講解的臺詞和知識庫也能在5分鐘內修改,這對於展廳講解接待這類需求頻繁變化的場景至關重要。
媒體:跟富臨精工這樣的上市公司合作,核心戰略目標是什麼?雙方在技術互補、資源共享、市場拓展方面有哪些協同點?
王闖:我們跟上市公司合作,最終目的是共同探索具身智能的應用場景。現在這個階段,我們還處在高速發展期,需要和客戶一起去想象和驗證。我們現在非常務實,會如實告訴客戶今年技術能達到什麼水平,明年預計能達到什麼水平。今天我們在三樓展示了七個我們認爲當前技術有信心落地的場景:展廳講解接待、文娛表演、料箱轉運、科研教育、物流分揀、數據採集訓練、以及相對成熟的機器狗/商業清潔產品。我們與客戶都認同這些場景,今年就重點去推。
媒體(南方都市報):請教軟通的李總,軟通和智元成立了軟通天擎合資公司,在這家公司的運營中,雙方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李永輝:軟通天擎聚合了智元和軟通各自的強項。我們最看重三點:第一是產品的穩定可靠,智元遠征A2這次24小時不間斷行走讓我們非常震撼;第二是產品的體驗,A2是所有機器人裡走路聲音最小的,我們非常關注用戶體驗;第三是產品的開放性,因爲我們服務的企業客戶業務變化非常快。這家合資公司聚合了雙方的核心能力,服務於最終客戶。
媒體:軟通會聚焦政務等B端落地,智元和其他上市公司的合資公司也可能做這塊,會有競爭關係嗎?
李永輝:目前來看,市場是海量的。我們前期跟王總也交流過,如果兩家能碰到說明是個好事,現在大家想碰到都挺難的,整個市場非常大。
媒體:您從投資方和合資方的雙重視角,怎麼看現在具身智能初創公司早期和很多上市公司進行合作擴張的策略?
李永輝:軟通本身服務着上千家大客戶,其中世界500強有200多家。所以我們首先是基於軟通現有的客戶體系和服務體系,做現有場景應用的推廣和落地。我們是服務於最終客戶,藉助上市公司的體系能夠實現快速擴張,這是軟通天擎相比其他初創公司比較大的優勢。
媒體:問下王總,現在智元在渠道商和代理商的體系搭建上有什麼進展,以及怎麼保證代理商的專業性?
王闖:我們下午會發布詳細的政策。大概會根據渠道商的銷售能力、服務能力、渠道覆蓋廣度等進行分級。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夥伴能把我們的機器人送到全國乃至全世界。我們也有一套培養體系,準備開放課程給渠道商,內容包括機器人的技術亮點、二次開發、維護保養、備件以及生產組裝等,都有詳細的培訓。
媒體:王總您覺得文娛表演這條路和商業產業路徑,哪條是您更期待的?
王闖:我們已經跟一些專業的文娛行業老師合作了節目,比如運動會上的金牌就是遠征A2和北舞老師合作產生的。北舞的老師們感覺一個新時代到來了,強烈感受到人和機器人融合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我們還和阿朵老師一起表演了《迎客鼓》,大家感覺碳基和硅基的融合非常美妙。它非常有價值,比如我們這次把兵馬俑“復活”了,我們希望把中國很多好的IP搬上舞臺。可以看到,去年機器人走路都走不穩,今年能力就在快速發展。我最期待的場景是在沒有氧氣、沒有食物的外太空,讓機器人去工作,因爲它們不需要生命維持系統。
媒體:李總怎麼看這個事?您覺得工業場景是不是有點難?
李永輝:我們做機器人的目的肯定是希望它能體現價值,包括交互價值和應用價值。最近三個月,智元遠征A2的變化就非常大,已經具備了輕作業能力。可能到了明年、後年,它會逐步從輔助人到替代人,再到超越人。我們關注的是價值驅動,比如在養老場景,現在它雖然不能完全照顧老人,但可以做交互、監控、陪護。最近幾個月,機器人的能力提升非常大,從最初的迎賓導覽,到現在可以和後端業務系統、業務大模型對接,讓它的價值和智能都變得更大。
媒體:有CEO說硬件不是當前的Challenge,軟件、具身智能纔是瓶頸。您怎麼看硬件的問題?
王闖:我不同意說硬件不是瓶頸。如果目標是讓機器人擁有和人一樣的能力,那硬件差距太大了。比如人有全身的觸覺,現在機器人連手上的觸覺都還沒做得非常好。在關節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硬件也都有很多問題。具身智能必須是硬件和軟件算法的協同進化,而不是某個方面已經夠用了。比如要送到外太空,零下一兩百度的環境,現在的硬件肯定是大瓶頸。現在機器人能使用的溫度範圍和車規級(負40到85度)相比差很大。
鄧揚:我補充一下硬件。我們富臨精工自己也在開發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比如電關節總成。短短兩年我們已經迭代了四代,還在不斷追求輕量化、高負載和電路集成,遠沒到夠用的地步,成本也是重要考量。機器人要走進工廠,還要考慮溫度、溼度、防水、防塵等級,這些都是硬件需要考量的。
媒體:請問鄧主任和丁總,現在機器人在汽車生產等工業場景裡,整個ROI怎麼樣?它到什麼階段可以對人力有好的替代作用?
鄧揚:我們從今年年初就把料箱搬運作爲首要突破點。目前搬運的節拍還在追趕人的效率,大概是人的60%-70%。但機器人可以24小時作業,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提升效率。下一步我們會結合AMR小車,把料箱直接運送到線邊,把人從搬運過程中完全解放出來。關於ROI,我們未來的目標是控制在三年內收回成本。這取決於節拍優化的速度、場景打磨的深度,以及機器人成本的下降。我們認爲未來2-3年,把ROI控制在三年以內是可以做到的。
丁丁:我補充一下ROI。機器人的進化速度非常快,今天和人的節拍有差距,但我們能看到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另外,現在年輕人願意進工廠的越來越少,從解決用工方問題和保證生產一致性的角度看,機器人有很強的先進性。從業主角度看,不光是短期ROI的事。時間拉長看,應該不是問題。
王闖:具體兩年還是三年,在綿陽和在上海是不一樣的,在海外可能一年就收回成本。我們年初時,料箱轉運一個循環是160秒,到富臨那邊優化到五六十秒,直播時是40秒,而人工是30秒以內。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優化的速度。我們希望最終能比人做得更好,同時成本快速下降。
媒體:現在行業的硬件標準到了一個收斂的時候了嗎?
王闖:我認爲現在人形機器人遠沒有到收斂的程度,還差很遠。比如末端操作是用靈巧手還是夾爪,大家各種方案都有。整個機器人的傳感器配置也是百花齊放,純視覺、深度相機、激光雷達的都有。未來一兩年內,我沒有看到能夠完全收斂的態勢,現在反而是個百花齊放的幸福階段。
媒體:您認爲行業內的公司每個月交付量在多少才能穩定地保持商業化驗證的成功?智元未來幾年的交付能力目標是多少?
王闖:現在每年都是好幾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增長。我們覺得今年會有數千臺的量。在我心目中,單一場景能跑1000臺以上,就會驗證得比較成熟。如果一個場景能覆蓋1000個點,並保持比較高的日活率,那說明這個場景下的各種問題和客戶需求都打磨得比較好了。
媒體:在富臨精工的工廠裡主要是物料搬運,從單廠試點驗證到多廠全覆蓋,最大的障礙和突破點在哪?
鄧揚:這個場景落地過程中的困難有兩點:第一,現場環境的適應性。機器人要適應不同地方搬運時現場環境的變化,可能需要適當改造環境。同時,機器人需要和我工廠的物流倉儲系統、生產數據系統進行對接,這不是智元一方能做的事,需要我們多方投入精力去摳數據細節。第二,我們對機器人本體還有越來越高的要求,比如負載能力。目前單臂10公斤的負載覆蓋了我們60%-70%的需求,還有30%-40%的需求需要30公斤的負載,這需要硬件上的迭代。
媒體:在文娛商演領域,計劃到什麼時間會做全覆蓋的動作?
張將紅:我們大豐做文娛體旅商的整體方案,在全球建設和運營了超過五千個場館。在文娛場景,機器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給觀衆提供情緒價值。我們正結合大豐積累的IP,打造具身智能科技感IP體驗項目,目前有幾個大的項目在推進中。在這些大場景裡,機器人的部署量會非常多。第二是在運營場景,比如讓機器人在場館裡做巡檢、講解,這些可以在我們五千多個場館裡快速部署。我們的目標是,在演繹場景,機器人是“演員”;在運營場景,機器人是“員工”。這些項目週期比較長,落地後會帶來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
媒體:您覺得機器人正式進入家庭場景還有多久?您理想中的家庭機器人是怎樣的?
王闖:進入家庭肯定會稍晚一點。我理想的狀態就是照顧爸媽,希望有個我的分身,有我的記憶,在家裡照顧他們。不過,現在可以先做一些探索,比如機器狗可以作爲小孩的玩具。另外,養老院是個準家庭場景,在養老院裡做陪護是非常好的場景,今年就可以用起來。
媒體:問闖總,您覺得需要多久,機器人真的可以在速度上超越博爾特?另外,機器人最終會摒棄激光雷達,完全走純視覺路線嗎?大模型端到端會是終極解決方案嗎?
王闖:應該明年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就能看到比博爾特跑得快的,這是我自己的感覺。關於激光雷達,它現在在中國越做越便宜,在機器人裡不算很貴的零部件。我覺得它就像汽車的安全氣囊,是一個冗餘的安全器件,從成本和安全維度上,我們目前不希望把它去掉。視覺本身沒有精確的距離真值,而機器人需要與物體發生接觸和操作,對距離的精準把握要求很高。至於大模型,作業智能的場景太複雜,完全一段式的很難落地,尤其在對成功率有要求的場景。現在我們傾向於多段式的,並且中間加一些規則去約束,讓它在特定場景下表現得非常好。
媒體:智元內部三大業務線之間,是獨立研發還是會存在密切的技術共享?
王闖:我們公司有個平臺研發部門,像硬件、ID設計、關節這些都放在平臺做,所以很多能力在複用。通用產品線和靈犀產品線都在做人形,複用率相對更高,包括我們的靈巧手也是兼容複用的。後面會讓平臺化做得越來越好,提升整體研發效率。現在分成各個業務部門,是因爲產品形態不同,需要有人把它從研發、生產、銷售到商業閉環整個負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