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機器人“場景爲王”練絕招:用訂單養創新,以實戰破萬法丨廣東機器人武功秘笈①

編者按:今年以來,機器人賽道分外火熱,猶如風雲驟起的江湖,羣雄逐鹿。這其中,兼具機電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東,無疑正處在機器人武林的中心,以廣東機器人“七劍客”爲代表的一衆企業,不僅頻出高招,而且不斷練就新招,並引得天下羣雄齊聚,“論劍”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這背後,廣東機器人產業究竟有何武功秘笈?南方財經全媒體策劃推出系列深度觀察報道,多維度解析廣東機器人武功秘笈,敬請垂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道

機器人迎來“高手過招”的一年,今年以來,各地、各企業可謂高招、絕招頻出。先是樂聚完成第100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交付;後是優必選新進入富士康、極氪等工廠,旗下Walker S成爲全球進入工廠最多的工業機器人……當多數人形機器人還在登臺獻藝,廣東人形機器人卻忙着進廠。

這背後折射出一種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一般來說,前沿技術往往遵循着從原始創新到轉化落地的步驟,廣東則反其道行之,以場景需求爲引,倒逼新技術、新產品規模化鋪開。這一點,從廣東“機器人+”的實施策略中便可窺見一斑。

日前出爐的《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簡稱《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圍繞工業、農業、城市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挖掘開放應用場景,推動機器人賦能千行百業,真正創造價值。

場景爲王,正是廣東機器人絕招的第一式。這一招式強在哪裡?

分析人士認爲,這種“從產線里長出來”的人形機器人發展模式是一種多贏、可持續的策略:傳統行業得到了轉型升級密鑰,機器人企業獲得了數據、訂單,既能依託“天然練武場”迭代技能,又通過訂單盈利補充糧草。

“機器人時代正在到來,十年、二十年後,全世界會有幾億個甚至幾十億個機器人出現在社會上。”4月8日,在“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科技創新對話”現場,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這些有“靈魂”的機器會進入製造業、家庭,從事各種專業服務,在這一產業領域,粵港澳大灣區一直走在前列。

“從產線里長出來的發展模式”

3月,優必選繼續狂攬offer。

優必選先是進入極氪工廠開展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由單機自主向羣體智能進化,隨後在北汽新能源打造了首個人形機器人質檢員,緊接着“入職”奧迪一汽執行空調泄漏檢測任務。最新的消息顯示,東風柳汽於3月底宣佈在工廠部署20臺Walker S1。

截至目前,在全球範圍內,Walker S成了進入最多家工廠的機器人,其中絕大多數進入了汽車廠。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解釋,高速發展的汽車業日益面臨缺工、少工的挑戰,尤其是所謂“數字藍領”方面,而人形機器人可以說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最優解。

除了優必選,樂聚機器人董事長冷曉琨也發現,工業領域存在大量非標場景,相關崗位面臨招工難等問題,只有人形機器人能憑藉其靈活性、泛化性和通用性優勢,深入傳統工業機器人難以應對的柔性製造、狹窄空間、地形多變的場景。

冷曉琨表示,調研結果顛覆了既往“工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難敵機械臂”的觀念,來自場景側的真實需求激發了機器人創新與迭代的“靈感”。

據悉,目前樂聚機器人也已實現多機長時連續作業,可以在產線完成繁重的搬運工作。應用需求也決定了廣東人形機器人的定位差異,正如冷曉琨所言,“我們不只是要做一臺能跑能跳的人形機器人,而是要真正推動機器人賦能千行百業”。

政策也在鼓勵挖掘場景、打造標杆。根據《若干政策措施》,廣東將實施“機器人+”行動,鼓勵各地市挖掘開放各類應用場景,招引企業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廣東省工信廳廳長曾進澤認爲,示範案例有助於形成成熟且可大規模推廣的應用標準,爲新技術在各領域的落地提供明確方向與規範。

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也的確撬動了更多玩家入場。

具體說,新的人形機器人江湖主要分爲三派。最先下場的是汽車廠,其基於規模製造的成本優勢、自動駕駛技術沉澱,希望發展出能解決汽車製造業自身痛點的人形機器人。例如,廣汽集團的GoMate就進入自家工廠承擔分揀、零件搬運等任務,小鵬汽車的IRON也已參與到汽車組裝、檢測等工作中。

其次,工業機器人企業則在既有供應鏈基礎和客戶沉澱上,洞察垂直工業領域的需求,向人形機器人進階。從自動化裝備和工業機器人起家的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便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裡掂D1”。

此外,家電企業也着眼同智能家居的融合,瞄準家用服務機器人。3月18日,美的集團一款人形機器人樣機曝光,距離其官宣設置具身智能研發團隊僅過去不到半年。這也被視爲美的“家電機器人化”的產業鏈延伸。

隨着越來越多跨界玩家將自己所處的細分賽道同人形機器人融合,新場景也漸趨規模化。同時這也意味着,廣東人形機器人誕生之處就和應用緊密結合。

絕技的“天然練武場”

爲何廣東選擇以場景牽引人形機器人落地?這一路線背後又有怎樣的邏輯?這事實上是龐大的製造業基石和未來產業的“一拍即合”。

一方面,傳統制造業爲基礎的廣東轉型需求迫切,這也意味着,機器人企業不用造“空中樓閣”,而是需求明晰的產品。另一方面,這片廣闊的練武場產生了豐富的數據,對於人形機器人“刷”經驗值、迭代技能也十分必要。

黃奇帆認爲,未來的機器人產品必須是有“靈魂”的機器,要對各種場景有現場的、隨時的、反射式的思考判斷,而不只是類似一個程序進行慣性式的運行。這種思考與反應能力都需要在應用場景中逐漸磨練。

這一規律已經在多家人形機器人進場實訓的經歷中得到了驗證。在比亞迪汽車工廠,優必選 Walker S1第一階段實訓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實訓後其效率提升了一倍,穩定性提升了30%,相關優化工作還在持續進行中,預計在2025年第二季度具備規模化交付條件。

據透露,經歷多家車廠的實訓後,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在關節的穩定性、整機結構的可靠性、電池的續航、定位導航、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上均有較大提升,特別是解決了工業場景中人形機器人算法和軟件系統穩定性的技術難題,從而讓機器人能夠快速的適配分揀、車輛組裝等一系列更加複雜的工作。

除了技能磨礪,進廠實訓還爲處在商業化初期階段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帶來訂單,爲後續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儲備糧草。

對不少廣東企業來說,人形機器人“量產”規劃已經不遠。

據悉,2025年樂聚機器人預計交付1000—2000臺,冷曉琨稱,“如果今年能拿到2000臺左右,明年萬臺左右的難度就不會很大”;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已接到來自汽車廠的超500臺意向訂單,今年會實現小規模量產交付;廣州里工實業也已經收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個訂單,力爭年內交付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政策措施》也圍繞應用場景設置了標杆激勵機制,例如提出,依託重點產業集羣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試點,在工業領域每年遴選10個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案例,對每個入選案例給予最高800萬元的獎勵。

這種“場景開放+資金獎勵”的組合,既在產業側鼓勵技術轉化,又在應用側鼓勵技術落地,使機器人企業拿到錢也賺到錢,實現了從“給錢”到“造生態”。

讓場景倒逼技術、用訂單孵化創新,也正是廣東人形機器人突圍的關鍵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