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問題充電寶 不該讓消費者買單

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當旅客在機場安檢口翻遍揹包,只爲確認充電寶外殼是否印有小小的“3C”標識時,一場由200萬臺問題充電寶掀起的行業治理風暴正席捲全國。

今年以來,圍繞問題充電寶的監管力度越來越強,從高校禁用某頭部品牌充電寶,到民航局緊急通知,禁止旅客攜帶沒有3C標識的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一夕之間,大衆日常出行必備的充電寶,似乎被貼上了“危險品”標籤。

民航局新規實施後,機場攔截的不合格充電寶越來越多。這邊機場忙着整治違規產品,另一邊二手交易平臺上,打着“機場攔截品”旗號的充電寶卻賣得火熱。知情人爆料,這些所謂的“攔截品”其實是部分商家積壓的存貨,故意蹭熱度清庫存。

更爲荒誕的劇情,則在電商平臺的隱秘角落上演:近期,一批提供3C認證刻字服務的商家紛紛涌現,儘管多個電商平臺已屏蔽了“3C貼紙”關鍵詞,但仍有商家通過暗語兜售仿製標籤,讓問題充電寶的治理難度升級。

不知不覺中,這場雷厲風行的治理行動,正悄然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旅客因疏忽攜帶非3C認證充電寶,面臨的是無法隨身攜帶的損失;普通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到問題充電寶,不僅要承擔使用風險,還要在政策收緊時面臨“不能用”的尷尬。他們既無法辨別產品真僞,也難以追溯源頭責任,最終只能爲行業亂象買單。

問題出在哪裡?其實就是生產、銷售等環節掉了鏈子。生產廠家爲了多賺錢,用劣質材料、違規工藝生產;電商平臺審覈不嚴,讓不合格產品暢通無阻;認證環節更是亂象叢生,花錢買證、貼牌認證的情況屢禁不止。本該由這些環節守住的質量關,最後全壓到了消費者身上。

這場治理風暴的最終落腳點,應當是讓每個消費者都能安心選購、放心使用,而不是在擔驚受怕中爲他人的過錯買單。說到底,治理問題充電寶,得讓該負責的人承擔責任。生產廠家、銷售平臺、認證機構都應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則應嚴格執法,該罰就罰,該整改就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