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3C認證的“問題充電寶”,該如何善後?
最近充電寶成了輿論焦點:羅馬仕、安克等充電寶品牌宣佈召回旗下多款充電寶;多款充電寶品牌的3C認證證書被“暫停”;民航局發佈緊急通知,禁止攜帶部分充電寶乘坐境內航班。
航空安全是頭等大事,一點也馬虎不得。有專家介紹,“從今年的數據來看,已經發生了15起旅客攜帶的充電寶在空中起火冒煙的事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差不多一倍。”既然不合格充電寶的隱患是客觀存在的,有可能產生對公共安全的威脅,那麼就應該高度重視、嚴格規定。
不過,現在還有大量沒有3C標、標識不清等產品在消費者手中,這些產品又應該如何善後?目前看,“問題充電寶”的數量不少,強制3C標識自2024年8月開始實施,實施至今尚不足一年,此前的產品都沒有3C標識。而據統計,僅僅羅馬仕、安克兩個品牌召回的充電寶就達到了120萬臺。
這就出現了一種“兩難”:對於大量無3C認證的充電寶,消費者使用起來會有顧慮;棄置不用,會給消費者帶來損失,如果隨意丟棄,又可能給公共安全帶來隱患。
那麼,是否可以對“問題充電寶”統一進行更換、回收?哪怕不能免費,能否儘量減輕消費者的負擔,維護他們的權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媒體報道,有不少疑似被機場攔截的充電寶正在流入二手市場。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出現了大量標榜 “機場貨”、“高鐵站貨”等信息的充電寶銷售頁面。
這些問題產品到底是不是從機場來的,還存在疑問,但確實也帶來一個問題,大量“有問題”的充電寶,該怎麼處理?據媒體報道,有機場單日即攔截3496個不合規充電寶。如果統計全國範圍內的機場,數量恐怕不會少。
另外,充電寶的問題不只是有無3C認證。比如媒體調查發現,一些品牌的充電寶之所以要被召回,是因爲代工廠違規更換電芯隔膜材料。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充電寶領域競爭激烈,很多品牌都是貼牌、代工模式,生產廠家的利潤被壓得很低,若想壓縮成本,很可能在電芯上做文章。
這意味着對充電寶的把關不能只盯着一個3C認證,更關鍵的是倒逼生產廠商提升產品質量,也提高它們的違規成本。總之,“問題充電寶”被攔截只是行業治理的第一步,如何提升充電寶的質量、完善行業標準,接下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