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優質未盈利科企上市,暖風頻吹後會發生什麼

近期監管頻頻提及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這對IPO市場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爲,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上市是國際競爭的需要、國家戰略的需要和資本市場功能發揮的體現。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AI)等領域需培育本土龍頭,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可緩解科技企業早期融資困境。

“資本支持科技創新需要退出渠道,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圈。除了IPO之外,監管也非常重視併購重組,兩個退出渠道雙管齊下,這樣會讓資本支持科技創新更有信心和動力,也能培育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最終真正暢通科技創新良性循環。”金浦智能總裁田華峰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多方受訪人士均稱,今年以來IPO市場已發生了一些新變化,有回暖跡象。

申萬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師彭文玉稱,“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鼓勵多元化退出渠道的導向下,IPO發行實施兼顧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的“逆週期調節”原則,預期A股年度IPO數量(滬深北)在150家~200家或是新常態。

暢通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良性循環

3月11日,中國證監會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提出,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儘快推出具有示範意義的典型案例,更好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類似的表態在近一個多月來頻頻出現。2月1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求是》雜誌刊文表示,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緊接着,2月7日,證監會發布實施的《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也提到,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

再到3月6日,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聚焦科技創新活躍、體現新質生產力方向的領域,用好“綠色通道”、未盈利企業上市等制度,穩妥實施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等更具包容性的發行上市制度,更精準支持優質科技企業發行上市。

監管爲何如此頻繁表態?田華峰認爲,培育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的一個長期性目標。今年DeepSeek橫空出世給全球科技界帶來了衝擊,這體現了中國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說明中國在硬科技發展方面有較大進步,也認可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這背後離不開政府和資本的支持,也一定程度上體現股權投資對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貢獻。

田利輝則稱,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下,中國正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但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僅6.2%,亟須資本市場輸血突破“卡脖子”技術。而且,經過2024年的政策支持和信心恢復,我國資本市場功能不斷修復,有望形成更好的融資能力和定價能力。

這些獲得支持上市的企業均需要是優秀項目,那麼如何理解“優秀”二字?

田華峰認爲,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科創屬性、科技含量、技術壁壘要高,比如研發投入佔比、發明專利數量、研發人員佔比等指標較高;二是未來要有較大的成長空間,能真正成長爲細分行業的龍頭,未來到二級市場也有能力併購整合產業鏈上的企業。

田利輝也對記者稱,“優質”企業技術壁壘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如發明專利佔比>30%)、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性(如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同時,商業化路徑明晰,這需要看To B領域大客戶綁定情況、To C領域的用戶規模及變現效率;更要考量團隊能力,核心團隊是否具備產業經驗和研發投入強度成效等。

今年IPO市場回暖預期擡升

今年春節後,A股市場IPO發行節奏小幅加快,業內也感受到了回暖的跡象。3月11日,傲拓科技申報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這是2025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受理的首單IPO申請。

多位受訪人士稱,最近感受到了IPO相較之前有所鬆綁,也感覺到監管對未盈利企業上市有所放鬆。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6月20日智翔金泰上市後,便沒有企業採用第五套標準登陸科創板。在政策頻頻支持之下,後續會否有較多未盈利企業上市?

對此,田利輝認爲,這次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不會大水漫灌,驟然提升股票供給,而是要精準滴灌,優中選優。從“利潤門檻”轉向“技術含金量+商業化前景”雙維度評估,實現篩選機制升級。而且,會將未盈利企業的估值定價權交給市場(如詢價機構),實現風險定價權轉移,倒逼投資者提升科創賽道研判能力。

監管支持未盈利企業上市,也增強了股權投資機構的投資信心。“投資策略可能不會較快發生轉變,但是會考慮看一些未盈利企業,比如估值超過10億元的未盈利企業,信心會比以前更強一些。”田華峰稱。

根據Wind數據,2024年A股共發行新股100只,合計募資674億元,較2023年分別大幅減少約68%、81%。若回暖的話,2025年IPO數量將有多大提升空間?

彭文玉分析稱,回顧2000年以來,A股IPO年度發行家數超過300家的年份並非常態。除了試點註冊制以來的2020年到2023年,僅有2010年和2017年的發行數量分別爲321家、416家。而其他年份的發行數量多在200家以內。

“今年IPO數量有可能在150家~200家區間,超過200家可能需要看市場的承受能力。”有股權投資機構高管稱,如果每年IPO數量能維持在200家左右,那麼可以較好地維持一二級市場的動態平衡。從A股的歷史平均水平來看,每年IPO數量在200家左右也是一個常態化水平。

田利輝認爲,2025年IPO市場的趨勢是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和多樣化發展,但會是結構性回暖,伴隨着分化加劇。半導體、新能源、AI等“硬科技”賽道IPO佔比提高,而消費、傳統制造企業過會率降低,出現顯著的行業分化。

那麼,隨着IPO數量增加,IPO審覈會否有所放鬆?

“IPO數量增加,不代表審覈標準一定會放寬,兩者並非對立關係,有些標準還是會較爲嚴格,比如信息披露、企業規範性等方面。”田華峰稱。

田利輝認爲,交易所會強化“科創屬性”問詢,證監會需嚴打“僞科技”包裝上市,IPO監管將進一步從嚴,更爲關注擬上市公司的高質量問題能否落實。此外,除了傳統的主板市場外,創業板、北交所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將進一步發揮作用,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

“退出的預期改善,也讓一級市場的募資、投資相較以前有所活躍,總體趨勢向好。”田華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