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我是中國人」認同 陸學者:兩岸和平積極現象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今天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臺灣的抗日運動」分組會議上發言,會後也接受媒體訪問。記者陳政錄/攝影
鄭麗文「我是中國人」表態,成爲她接任國民黨主席後,能否促進國共交流、兩岸關係發展的指標之一,在3日於北京召開的一場以抗戰爲主題的研討會期間,學者認爲,鄭麗文對兩岸關係的表態,與過去幾年的國民黨有很大不同,這也反映臺灣民意變化,對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促進共同合作和國家統一進程,「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現象」。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到3日在北京大學召開,陸方邀請近百位海內外包括臺灣學者,和大陸涉臺學者與會。今天上午,舉辦「臺灣的抗日運動」等主題分組會議,有兩岸學者出席。
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浙江大學中西書院特聘教授徐泓在主持會議時首先坦言,臺灣歷史問題相當複雜,且現在影響嚴重的日本因素,在歷史研究上過去是相對薄弱的,也受到政治影響。對此,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紅民、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教授陳忠純發言時,都提到臺灣與大陸抗日活動的連結,和大陸在收復臺灣的努力等。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強調,要導正視聽,弘揚正確史觀,第一,臺灣光復是中華民族長達100年來,被侵略受欺侮歷史的終結;第二,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取得的重要成果;第三,日本佔領統治臺灣50年的歷史,在臺灣內部遭到扭曲。
巫永平認爲,在臺獨勢力竄改下,臺灣錯誤二戰史觀體現在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把日本戰敗投降說成「終戰」,甚至出現對日本殖民者的病態感激崇拜,以及用臺灣地位未定論挑戰聯大2758號決議等。爲此,大陸要通過弘揚正確二戰史觀,鞏固統一敘事,削弱瓦解賴清德推動的臺獨敘事,爲大陸國家統一塑造大勢。
巫永平會後受訪時還提到,儘管近幾年民進黨虛構臺獨敘事,但隨臺灣年輕人逐漸透過網路瞭解真實的大陸,近年一些網紅傳播下,相較民進黨爲了謀獨,執政上引發老百姓不滿,還有民衆對「美國會來保護我們,所以臺獨是可行的」這一信任基礎的動搖,使臺灣民意發生變化,所以國民黨主席選舉纔會出現這個結果,當選人理直氣壯地提出對於「中國人」的認同。
巫永平說,鄭麗文對兩岸關係的表態,與過去國民黨有很大的不同,且過去臺灣在「去中國化」下影響「國家認同」,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這一趨勢,對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促進共同合作和國家統一進程,「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現象」。
在昨日的研討會期間,陳忠純也對鄭麗文已正式接任國民黨主席受訪表達期待,認爲兩岸可以更多深入交流、互相理解。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今天上午在北京大學舉辦「臺灣的抗日運動」等主題分組會議的分組會議,有兩岸學者出席。記者陳政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