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兩岸學者談「中國式現代化」 推進兩岸和平尋求共同合作治理

▲ 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今(10)日在上海舉行,今年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同胞福祉」,多位涉臺學者針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帶入兩岸問題,可以讓兩岸學者與兩岸民衆比較有有共識。多位涉臺學者認爲多年以來兩岸有許多人貢獻,早已融入中國式現代化,並且做出貢獻,除了追求兩岸和平,未來應該尋求兩岸共同合作治理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是可能之路。

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今日在上海舉行,來自400多位兩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討論本屆主題「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同胞福祉」。開幕式出席主要嘉賓有海峽兩岸關係中心副主任任勉、大陸國臺辦副主任仇開明、統一聯盟榮譽主席戚嘉林、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中國國際經濟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同時包括來自臺灣各界學者出席人數也比往年高。

對中國式現代化看法,廈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首先分析,「有學者說是兼容幷包,實際上『統籌兼顧』更貼切,兩岸問題不能過度簡化,會帶來大的麻煩。『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駕馭兩岸問題也是大陸領導人必須思考的關鍵。」

▲廈大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圖/記者任以芳攝)

劉國深也表示,「要認清兩岸政治對立的本質是治理秩序之爭。」國共內戰導致兩岸政治對立,這種對立不因臺灣內部政黨輪替而改變,雙方在一國約束之下,在臺灣沒有政黨敢邁向「臺獨」並宣佈獨立,只是一場政治上的自限性疾病,在臺灣內部都難以通過。

劉國深繼續說,應該着重兩岸治理秩序的重建過程,少一些統一分工與空談,多一些共同事務合作治理的實際行動,避免繼續消耗。臺灣問題自1976年以來一直未解決,雖是「傷口」,但未阻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大陸將臺灣視爲資產和財富,而非包袱和負債,臺商臺胞過去幾十年也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做出貢獻。

劉國深認爲,應以兩岸共同制度合作治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雙方應互爲財富、互爲資產,而非互爲包袱、互爲負債,這是雙方共建的問題,並且引用習近平曾說,「要推動民主協商,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兩岸共同合作治理可能是最終要走的路。」

▲南京大學臺研院所長劉相平。(圖/記者任以芳攝)

南京大學臺研院所長劉相平從歷史角度出發,首先闡述中國的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差異。中國的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探索將中國社會從傳統轉向現代的理論與實踐過程;而中國式現代化是2021年大陸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新概念,有着總體目標、兩步走戰略和五大特徵,是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的現代化道路和模式,是新時代中國現代化的表現,二者並不完全一致。

談及臺灣的現代化,劉相平指出,臺灣現代化進程始於1874年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等人爲臺灣近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作出重要貢獻。臺灣光復後,因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因素,兩岸分屬不同政府和國際經濟體系,走上不同現代化道路。

劉相平指出,臺灣現代化推動者普遍認爲臺灣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的一部分,以「臺灣科技教父」李國鼎爲例,退休後關注大陸經濟建設,1993年應邀回大陸,與時任總書記江澤民深入交流。李國鼎通過多種方式,毫無保留把自己參與經濟建設的經驗心得提供給大陸各界人士,用實際行動積極支持大陸的現代化,還有很多像李國鼎先生一樣的官員學者,「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臺灣同胞爲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現代化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此後以多種方式支持大陸現代化。」

臺灣銘傳大學楊開煌則認爲,「儘可能讓臺灣精英爲了現代化的理論未來性,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的討論,這樣即使是不研究兩岸岸關係的臺灣的學者也可以來大陸交流,用他們的專業在中國式現代化裡面加磚添瓦,兩岸精英融合,也可以改造臺灣仇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圖/記者任以芳攝)

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包承柯指出,馬英九時代08年以後,兩岸之間的交流變得更清晰,相互交流開始有影響,真正形成兩岸有交融性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如果賴清德還要蓄意切斷這樣感情交流,相信社會經濟規律不允許這麼做。」

包承柯也表示,今年兩岸關係研討會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這是兩岸學者與民衆都可以有共識語言,構建一個未來兩岸同胞都能接受未來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