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端轉向修復樓市內生動力丨李宇嘉專欄

李宇嘉(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2025年7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房價格指數環比跌幅連續兩個月保持在-0.3%的水平上。其中,一線城市在土地出讓高溢價(克而瑞數據顯示,7月份一線城市爲25.7%,創今年新高)、高品質新房交易帶動下,新房指數跌幅從上月的-0.3%收窄至-0.2%,二線城市跌幅從上月的-0.2%擴大至-0.4%,三線城市保持在-0.3%的水平上。

二手住房方面,7月份70城二手住房價格指數環比下跌0.6%,跌幅比上月收窄0.1個百分點,但仍保持在較高的回調水平上。其中,一線城市跌幅擴大,從上月的-0.7%擴大至-1.0%,連續4個月下跌。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分別下降1.1%、0.9%、1.0%和0.9%;二三線城市跌幅收窄,均從-0.6%收窄至-0.5%,驅動70城二手房指數跌幅收窄。

從同比來看,新房和二手住房價格指數跌幅均持續收窄。其中,新房價格指數同比從上月的-3.7%收窄至-3.4%,跌幅連續9個月收窄。其中,一線城市7月份新房價格指數同比跌幅降至-1.1%,也是2024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跌幅;二手房價格指數跌幅從6月的-6.1%收窄至-5.9%,連續10個月收窄。但近期一線城市同比指數跌幅有擴大態勢,二三線城市則持續收窄。

進入5月份以後,商品房市場交易季節性轉淡,基於學位、返城就業、婚房等需求減退。同時,2024年四季度以來住房消費釋放充分,也存在部分需求超前釋放的情況。再加上傳統在需求端紓困市場的空間收窄,政策存在空當,比如按揭利率下降空間有限,各地首套房利率基本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政策對市場的支撐功能下降,也是交易端下行的一個原因。

根據克而瑞的數據,7月主要城市重點監測項目來訪量環比普遍下跌在20%左右,北京、武漢、鄭州等盤均來訪量環比跌幅接近30%;直接反映市場溫度的新上市房源開盤當天平均去化率,7月份下降11個百分點至30%。7月份,克而瑞統計的一線城市新房銷售面積同比平均下跌28.2%,二手住房平均下跌6.7%,除深圳外,北上廣二手住房交易量同比均“由漲轉跌”。

從全國來看,1~7月份全國新房銷售面積同比下跌4.0%,跌幅比上半年擴大0.5個百分點;1~7月份,全國新房銷售金額同比下跌6.5%,跌幅比上半年擴大1.0個百分點。銷售金額累計跌幅大於銷售面積跌幅,意味着開發商“降價促銷”的力度較大。從銷售金額除以銷售面積計算的簡單均價看,1~7月份,新房價格同比下跌2.4%,比上半年的-1.9%擴大,也說明這一點。

2025年7月,百城二手房掛牌總量達258.56萬套,同比增長11.58%,一線城市增長10.55%,深圳以36.7%的同比增幅領跑。7月份,各個城市掛牌價普遍下跌,百城掛牌均價同比降8.5%。在掛牌量增長的同時,銷售量有所下降,特別是一線城市,在近期高品質新房交易受到市場歡迎的情況下,對二手住房交易造成的較大影響,這是其價格跌幅擴大的重要原因。

受到行業供求關係、外部經貿環境、收入和就業預期等基本面的綜合影響,從市場降幅收窄到探底、觸底和止跌,最後到市場回穩,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中間會有反覆,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止跌回穩趨勢是不變的。

首先,同比來看,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從去年四季度到現在,70城房價同比指數均持續收窄。其次,連續3年半的回調後,新房銷售面積和金額的規模,目前來看分別已降至2012年、2015年以來的水平,今年的跌幅已到個位數。

考慮到拆遷安置、“賣舊買新”的改善需求、城鎮化對新房的需求等,未來新房交易繼續大幅度下探的空間不大,市場探底和觸底的趨勢不改。再次,政策開始轉向修復基本面,包括對生育、教育的扶持,對兜底保障、就業保障、離退休保障的扶持,城市更新對住房和社區補短板等,都在修復消費內生動力,減緩二手房掛牌、增強新房消費動力,這是房價止跌回穩的關鍵。

最後,住房供給側改革繼續加速,“好房子”將從高品質、高價格的項目探索,開始轉向普惠化,普通住房、保障性住房、老舊小區改造等,也都要打造爲“好房子”。特別是,城市更新成爲城市新的增長動力,也是住房發展的新模式,旨在全面推進公共設施補短板等,不僅降低住房消費的成本,也驅動新市民安家、賣舊買新的需求潛力,這是房價止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