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勁鬆街道:“一本賬”撬動社區精細化治理

“我理解你們的不易,每次都提前鋪、及時掃,但公維手續一年了也沒走下來,我已經不能再給社區面子了。”2023年8月,面對因樓頂反覆漏雨而嚴重受損的家,北京市朝陽區勁鬆街道西大望路南社區的一位居民在電話裡無奈又失望地說道。這句話,像一記重錘,砸在了社區黨委書記曹明霞和社區班子成員心上。

勁鬆街道西大望路南社區,0.2平方公里的社區裡,融合着13棟居民樓、2處平房區、5棟寫字樓以及法院、學校等公共服務單位,七家物業公司各自爲政,出租房佔比高達65%。2023年,400餘件居民訴求像雪片般飛來,其中漏雨和供暖問題尤爲突出——臨時苫蓋、應急清掃的“表面功夫”始終治不了本。

面對繁雜的社區構成和層出不窮的訴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顯然行不通。痛定思痛,曹明霞和社區班子決心換一種思路——建立一本屬於自己的“一本帳”。這本看似普通的“賬本”,從此成爲撬動社區精細化治理的支點,承載着化被動爲主動的治理智慧。

“一本賬”裡裝着什麼?

“一本賬”並非簡單的登記簿,而是以年爲單位,對社區“接訴即辦”案件進行全流程閉環管理的動態系統。它像一張治理“CT片”,系統記錄着社區民生的方方面面:從頂層住戶反覆漏雨的困擾,到平房區煤氣罐的安全隱患;從供暖季集中的管道問題,到更換保安引發的服務糾紛……通過記錄案件量變化、分類統計等數據,精準呈現社區治理的堵點與難點。

“一本賬”怎麼用?

根據“賬本”記錄,2023年社區共有14件漏雨工單。社區不僅推動物業申請公共維修基金徹底重修屋頂,還根據賬本信息,在2024年汛期前主動維修了20多戶外牆漏雨點。今年4月18日首場降雨時,社區工作人員帶着“賬本”,對去年8戶漏雨居民逐一回訪,建立“一戶一檔”監測臺賬。2025年汛期至今,社區實現了漏雨訴求“零發生”。

那句“不能再給社區面子”的沉重話語,也終於有了溫暖的“回聲”。困擾頂層居民一年多的漏雨頑疾,正是“一本賬”精準發力、協同攻堅的首要目標。社區依託賬本積累的數據和流程追蹤,將“根治漏雨”列爲頭號治理議題。

居民需要什麼?物業能做什麼?施工方何時到位?賠償標準與修復細節如何敲定?圍繞這本清晰記錄着痛點與責任的“賬本”,社區黨委牽頭,組織居民代表、相關物業及施工方展開了多輪坦誠協商。從公維資金的加速審批到施工方案的反覆優化,從受損屋頂的徹底翻新到室內牆面的細緻修復,每一個環節都在“一本賬”的閉環管理中壓實責任、明確時限。

當嶄新的防水層覆蓋了曾經的滲漏點,當修復一新的地板取代了發泡的地磚,那位曾飽受失望煎熬的居民,面對回訪電話,由衷地給出了“解決,滿意”的反饋。這句簡單的肯定,勝過千言萬語。

“一本賬”改變了什麼

在流動人口達466人的平房區,社區依託“一本賬”的數據支撐,每日巡查,先後解決了水壓不穩、公廁衛生差等民生問題。如今,這裡的居民也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自發組成巡邏隊,發現小問題及時處理,大事小情主動向社區反映。

社區持續深化社區黨建品牌,通過物業見面會、議事廳、社區市集等活動,搭建溝通平臺,激發居民參與熱情。“許多街里街坊,‘有事找社區’成爲大家的口頭禪”,曹明霞說。

經過“一本賬”兩年實踐,勁鬆街道西大望路南社區接訴即辦案件量,降幅達6成,居民滿意度和信任感顯著提升,用“一本賬”撬動了社區“大治理”,實現了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治理”的轉變,用一本“小賬本”算清了民生“大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