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寧江區建設街道:深耕細作 “民心工程” 譜寫基層治理新篇

從坑窪不平到平整的柏油路,從雜亂角落到共享花園,從斑駁牆皮到平整新牆面……一系列看得見、摸得着的變化,讓老舊社區煥發新生,更讓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基層治理的答卷,既要寫在街巷的變化裡,更要寫進羣衆的心坎上。今年以來,建設街道始終以黨建爲引領,聚焦居民需求創新服務模式,以網格化管理爲筆、以物業管理爲墨、以問需於民爲硯、以環境整治和民生實事爲紙,一筆一畫勾勒出民心所向的生動圖景。

“網格管理”暖民心。建設街道以網格化服務爲抓手,深耕基層治理與民生保障。通過科學劃分27個網格,將其打造成貼近居民的“服務驛站”:網格員每日奔走於樓棟街巷,既能第一時間響應居民的急難愁盼,如協調高層住戶空調外機滴水影響下層的糾紛、幫獨居老人代繳水電費並定期檢查家中燃氣安全,又能將最新社保補貼申領細則、社區免費體檢等信息送到居民家門口。此外,網格員還承擔着“民情收集員”的角色,針對轄區內的“一老一小”重點羣體,詳細記錄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況、照料需求及困境兒童的家庭情況、成長難題等信息,第一時間彙總上報,爲後續精準鏈接醫療、教育、公益等資源提供數據支撐。在汛期來臨前,他們會重點排查低窪地段住戶的排水情況,協助社區提前準備沙袋、抽水泵等防汛物資...爲提升服務效能,街道藉助“智慧社區”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網格信息的實時採集、動態更新與智能分析,居民通過平臺上報的問題,系統會自動分派給對應的網格並設定解決時限,處理進度可隨時查詢,這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讓居民感受到“事事有迴應”的貼心服務。

“物業管理”贏民心。成堆的垃圾不見了、不平的方磚平整了、破舊的外牆粉刷了,破損的井蓋修好了......建設街道地處江南老城區,轄區內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陳舊、整治管理複雜、利益糾紛頻發等棘手問題,是基層治理中難以規避的難點和堵點。爲此,街道黨工委根據各小區物業管理現狀不同、基礎設施條件及推進難易程度的不同,分類採取“社區+物業服務企業”“社區+進駐物業公司”“社區+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提升”“社區+居民共築共建”等管理模式推進治理。建立物業管理“四方聯動”機制,通過定期召開物業懇談會、物業聯席會,進一步暢通物業、街道、社區、業主之間溝通渠道。將“紅色力量”融入小區治理工作,推動小區管理向精細化治理轉變,街道創新推行“先服務、後收費”管理模式,由物業先提供基礎保潔、公共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等服務,讓業主切實感受到環境變化和生活便利後,再繳納費用。同時,積極推動“紅色物業”擴面提效,重點抓好家政、養老、醫療等資源的嫁接,提升紅色物業承載力,定期爲業主提供免費理髮、義診等服務。成立“物業黨員”“好管家”等志願服務隊伍,重點開展衛生保潔、平安巡防、設施維修、垃圾清運等志願服務,激發“人人蔘與、人人盡責”的社區治理活力。

“問需於民”貼民心。街道黨工委圍繞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不斷“務實功、出實招”,通過每月定期開展“書記茶話會”,推動“爲民服務解難題”不斷走深走實。會議召開前兩週,社區黨委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方式收集議題,結合居民需求及轄區特點確定茶話會主題,並在開會前3個工作日面向羣衆公示主題。今年以來共開展24場“書記茶話會”,平均每個社區每月開展1場,議題涵蓋基礎設施提升、適老化改造、環境衛生改善、青少年假期託管、文體活動拓展等多個領域。爲讓羣衆訴求不落空,街道構建“徵集—研判—辦理—反饋—評價”全鏈條機制:對茶話會上提出的問題,當場明確責任主體和解決時限,簡單事項現場答覆,複雜問題會後形成任務清單,由街道紀工委跟蹤督辦;辦結後通過社區公示欄、電話回訪等方式反饋結果,同步收集居民評價意見,作爲改進工作的重要依據,真正讓羣衆呼聲有迴應、問題解決有實效。

“環境整治”得民心。社區環境是衡量社區品質的重要指標,與居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今年以來,建設街道紮實開展環境精細管理大整治大提升工作,構建起“科室橫向聯動、社區豎向推進”的作戰體系:組織開展“週五靜美行動”,全面清理小區樓前樓後、樓道內的堆積物、綠化帶散落垃圾、小廣告及衛生死角,爲棄管樓放置垃圾箱3個;督導物業公司對易堵、易污、易亂區域綜合研判,制定長效措施,延長保潔時長;同步結合“花舞寧江”工作一體推進,聚焦街道主幹道、居民小區、公共廣場等核心區域,實施“見縫插綠、應綠盡綠”工程,打造15餘處路旁景觀林帶、10個小區主題景觀園及3處廣場休憩綠地,並依據各社區自然稟賦,推行“一小區一特色”綠化模式,着力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生態家園。

“民生實事”獲民心。建設街道市社家屬樓因樓體老舊,下水道管網常年堵塞,冬季污水結冰、夏季腐臭四溢、蚊蟲滋生。居民每月都要花費時間和金錢疏通管道,生活也深受其擾。爲破解難題,街道黨工委對接住建局、工程隊、公證處、電業局等多部門協調施工,社區幹部奔走聯絡居民、商戶及公證處,高效推進手續辦理,終使這項“老大難”工程落地,施工團隊攻堅改造,徹底根治“地下頑疾”。街道圍繞提升轄區公共環境生活品質的核心目標,聯合物業、執法局、規劃局等多部門,對私搭亂建開展全方位深度治理,工作人員秉持“依規+勸導”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規範流程、柔性勸導,既維護小區規劃秩序與公共空間利益,也得到了違建當事人的理解和配合。街道巡查發現市政2號樓房頂有牆體脫落隱患,當即啓動應急響應,組織專業人員現場查勘,劃定危險區域並設警示標識。同步對接施工隊制定搶修方案,在保障居民日常出行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房頂破損區域加固修繕,消除了“頭頂隱患”......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見效,不僅切實解決了居民的急難愁盼,更讓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生動詮釋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初心擔當。

民心是秤,稱量着治理的精度;民意是尺,丈量着服務的溫度。建設街道的實踐證明,基層治理沒有捷徑,唯有“實”字當頭——把網格建在羣衆身邊,讓物業管到羣衆心坎,將需求問進羣衆心裡,用實事辦到羣衆滿意。從“暖民心”的點滴服務,到“贏民心”的環境蛻變,再到“貼民心”的精準對接,變化的是治理手段的持續升級,不變的是以人民爲中心的執着追求。未來,建設街道將持續深化治理創新,以更精細化的服務、更高效化的機制,激活社區發展內生動力,讓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收穫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