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協作譜“新”篇】天山腳下 江蘇“雪松”深深紮根

(原標題:【山海協作譜“新”篇】天山腳下 江蘇“雪松”深深紮根)

央廣網南京7月7日消息(記者顧煬威)巍巍天山腳下,蘇能天山礦業公司紮根邊疆23載。從最初的“十八勇士上天山”,到如今煤礦產能從90萬噸/年躍升至850萬噸/年,再到建成全國首批、新疆首家國家級智能化示範礦井,完成千餘畝溼地生態林建設,這座如同雪松般紮根邊疆的江蘇企業,不斷書寫產業援疆的新篇章。

蘇能天山礦業公司(央廣網發 蘇能股份供圖)

“智慧大腦”賦能高效生產

在蘇能天山礦業公司的中控室大屏前,400多米深礦井下,實時查看採煤機代替人工勞動進行記憶割煤的情況。作爲國家首批、新疆首個國家級智能化示範煤礦,蘇能天山礦業公司俄霍布拉克煤礦項目針對採煤掘進系統、主煤流運輸系統等10個主攻方向進行智能化改造。

改造後,煤礦有了智慧的“眼睛”。當AI智能設備代替人眼監控、人腦決策時,數百個監控點織就一張24小時無休的“智慧之網”,礦井運營的安全與效率被推向新高度。

中控室大屏(央廣網發 蘇能股份供圖)

行走在百米井下,寬厚的工作面煤流滾滾,皮帶廊一望無際、載人單軌吊來去自如。近年來,蘇能天山礦業公司先後建成新疆最大的生產調度指揮中心、新疆首個智能化綜放工作面等,礦井基本實現了綜合信息網絡化、過程控制自動化、生產管理集約化。目前公司構建了獨具特色的“6+1+1”智能礦山建設模式,實現了單面單班生產人數減少28%、生產能力提升13%。

戈壁灘上建起綠洲

盛夏時節,坐落在天山腳下的蘇能天山礦業公司,像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鑲嵌在戈壁灘上。沿獨庫公路駛入礦區,滿眼綠意映入眼簾。只見道路兩側高大的白楊樹直衝雲霄,水網密佈,綠樹成蔭。

蘇能天山礦業公司周邊綠樹成蔭(央廣網發 蘇能股份供圖)

“我們以‘塌陷區覆土綠化、戈壁造林、溼地開發’三位一體推進生態建設。”蘇能天山礦業公司規劃發展部負責人介紹道,“目前在礦外戈壁荒漠完成1050畝溼地生態林建設,栽種苗木20萬棵,未來這裡將形成3000畝的生態綠洲。”

蘇能天山礦業公司通過“防污減碳、生態修復、廢水循環”等系統性工程,礦井水被轉化爲生態、生產與生活用水,昔日的荒灘正蛻變爲“山水林草湖沙”的生命共同體。

從“一礦”到“一基地”

2001年起,一批又一批蘇能人融入新疆、服務新疆、發展新疆、貢獻新疆,不斷進軍北疆、發展南疆、佈局東疆,隨着蘇能股份新疆煤電一體化能源基地的不斷延展,蘇能夏闊坦礦業公司、蘇能阿克蘇熱電公司等建成。

“以前,這裡一直採用燃煤小鍋爐供熱。一到冬天,空氣污染特別嚴重,供暖溫度也不穩定。”說起過去阿克蘇的冬季,在這裡已經生活十二年的該公司生產運行部部長王飛仍舊記憶猶新。

2010年,蘇能阿克蘇熱電公司破土動工。目前年發電量超22億KWh,發電小時數突破5500小時,有力保障了南疆地區供電、供暖、供汽的大局穩定。

年煤炭生產能力940萬噸、發電量22億千瓦時,累計向社會供應煤炭1.47億噸、供應電量234.70億千瓦時、上繳稅費超過73.88億元,解決新疆籍當地就業1000餘人……從小小一個礦井,到大大一個基地,從單一的煤炭開採到走穩走好煤電路一體化道路,一批批蘇能人在壯美邊疆寫下了跨越山海的奮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