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廣陵街道:“三微共治”讓社區治理“無微不至”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近年來,天長市廣陵街道聚焦基層治理難點,積極探索創新治理模式,做精“微網格”、做實“微協商”、做優“微服務”,以“三微共治”不斷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水平,着力解決羣衆急難愁盼的“關鍵小事”,持續提升轄區居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做精“微網格”,築牢治理根基

“永福路興業銀行門前人行橫道,有一處背陰路面,雨雪天氣會積水,到了冬季長期結冰,極易造成行人、車輛摔倒。”“益民小區老舊住宅樓改造,施工搭建的腳手架突出,路過羣衆反映有安全隱患,建議對接施工單位,設立警示標識。”近日,天福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會議室內,身穿紅馬甲的社區網格員們你一言我一語,交流着自己“一畝三分田”裡的“大事小情”。

廣陵街道實施“微網格”治理,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治理體系,將發現問題的“神經末梢”植得更深。該街道以400戶左右爲標準,劃分96個“微網格”,並搭建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鏈條,把基層黨建、民生服務、平安建設、小區治理等相關職責細化到“微網格”,推動網格化管理向小區、樓棟、商圈延伸,形成“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員融入網格中、事情辦在網格內”的高效治理模式。

做實“微協商”,凝聚治理合力

“部分老舊小區通訊管線像‘蜘蛛網’,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在天一社區召開的民主協商議事會上,社區黨委書記唐來平提出,希望與移動、廣電、電力及相關部門協同配合,開展“空中蜘蛛網”整治行動,讓老舊小區更敞亮、更安全。

廣陵街道依託“城市合夥人”,凝聚治理合力,創新構建“微協商”體系,通過組織駐區單位、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協商,暢通居民表達訴求、駐區單位參與治理的渠道,確保“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辦”,實現社區治理從“獨角戲”到“交響曲”的轉變。

該街道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設立“居民議事廳”“板凳議事會”等民主協商議事平臺,不斷提高居民參與度和協商效率,讓羣衆身邊的熱點、難點問題,既“看得到”又“管得了”。爲確保協商過程規範化、成果實質化,社區建立健全議題收集、意見反饋、成果落實的閉環機制,保證協商議題來源於民、服務於民,每一項協商成果都能得到有效執行和跟蹤反饋。

做優“微服務”,創新治理模式

“公共收益不透明,業主質疑聲不斷,物業公司收不到錢,有的物業公司直接‘撂挑子’,留下了‘爛攤子’,12345市長熱線投訴不斷。”廣陵街道天寶社區黨委書記尤紅梅坦言社區治理面臨的痛點。

今年初,該街道創新服務模式,拓寬服務範圍,在市紅色物業管理服務中心支持下,將黨組織嵌入物業管理鏈條,聯合社區、業委會和物業企業構建起“三方共治”架構,開創性推行“信託+公證”共建共治物業管理新模式。這一模式通過設立“信託基金池”,把物業費、公共收益等納入第三方託管賬戶,由公證處全程監督,讓小區業委會從“旁觀者”變爲“參與者”,物業公司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業主從“被動接受者”升級爲“主動監督者”。

爲破解羣衆“上班時間沒空辦、下班時間沒處辦”的難題,該街道在強化社區服務效能的同時,建立延時服務工作制度,實行工作日1小時延時服務、雙休日週六值班、安排全科社工AB崗值班服務,爲居民提供高齡補貼、救助申請、養老認證等服務。今年以來,已通過延時服務接待居民350餘人次,呼應了居民實際需求,讓辦事居民“不白跑、不撲空”。

“居民的‘心上事’,就是街道社區的‘上心事’。今後,我們聚焦基層治理難題,進一步細化‘三微服務’,努力讓轄區居民羣衆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天長市廣陵街道黨工委書記曹文香說。(劉世軍 葛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