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生技產業「潘文淵」王金平喊結合AI 再造新護國神山

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今(24日)出席財團法人臺北論壇基金會舉辦的論壇,呼籲政府出面領航,整合產官學能量,並找出生技產業的「潘文淵」擘劃政策籃圖,讓生技產業成爲臺灣「第二座護國神山」。(王金平辦公室提供)

隨着國際政治與經濟動盪,臺灣引以爲傲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正對各種外部侵蝕與內部壓力;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呼籲政府出面領航,整合產官學能量,並找出生技產業的「潘文淵」擘劃政策籃圖,讓生技產業成爲臺灣「第二座護國神山」,讓臺灣在全球競爭中繼續崛起!

財團法人臺北論壇基金會今(24日)舉辦論壇,邀請王金平、前工研院長史欽泰等人發表演講並對談,希望經由各方腦力激盪,爲臺灣下一個兆元產業--「生技產業」尋找新的方向。

王金平回想當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1970年代,臺灣身陷美援中止等各項危機中,時任總統蔣經國拍板,將國家戰略轉向科技產業。在此背景下,美國華裔科學家潘文淵博士受邀返臺,提出發展「臺灣電子積體電路技術計劃」,與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璇等人擘劃出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藍圖,造就今日的半導體「神山」。

他說,在半導體產業崛起的同時,臺灣的生技產業也在默默醞釀,然而,受限於當時政策與產業環境尚未成熟,這股熱潮最終未能延續;儘管如此,生技產業的潛力始終巨大,隨着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健康意識不斷提升,醫療與健康相關需求不僅長期存在,且持續擴大。

爲力促生技產業發展,2002年,「生策會」成立,扮演政府與產業之間的重要橋樑。王金平回憶說,2007年,在前中研院長翁啓惠、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等人推動下,他當時以立法院院長的身分領銜提案,完成《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制定,吸引資金與人才投入,成爲臺灣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爲打造生技產業這座護國神山,王金平指出,生技產業涵蓋極廣,如果能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戰略與協作機制,通過立法等手段,讓政府、企業、學術界都朝同一個方向前進,臺灣的生技產業就能從「分散發展」走向「系統推進」。

王金平認爲,臺灣擁有深厚的科技底蘊,未來的生技產業,不再只是傳統的藥物研發或醫療製造,而是一個「AI半導體結合生技」的跨界時代。晶片製造、精密製程、數據分析與演算法能力,都能應用在基因定序、藥物模擬、醫療影像分析與精準醫療中;這樣的跨域整合,將會掀起一場新的生技革命,臺灣完全有機會複製半導體的成功經驗,成爲全球生技的重要推手。

王金平指出,生技業是高風險、高投入、長週期的產業,政府基金應有帶頭投資的使命,支持具有潛力的公司,或是透過立法放寬政策,帶動更多國內外資本投入,產業才能建立健康的生態系,推動創新與長期成長。

生技產業除了要有政府的戰略方向、政策的不斷優化以及產業生態系的逐步形成外,王金平認爲,真正能運作起來的關鍵,還是需要「專業人才」;半導體產業當年有潘文淵擘劃發展藍圖,同樣的,生技產業若要成爲臺灣的下一座神山,人才及優秀的「領航者」,也就是找出生技產業的「潘文淵」,是重中之重。

如果說半導體是過去四十年臺灣的奇蹟,王金平說,那麼未來四十年,生技將是臺灣必須全力以赴的戰略戰場。爲打勝這場世紀之戰,政府必須擔責與領航,整合產學能量,而業者也要團結參與、出謀劃策,並共同找出當代生技業的領航者、生技產業的「潘文淵」,打造如同當年半導體產業般堅實的團隊,慢慢堆砌起第二座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