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護國神山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十年以來,AI是蔡英文、賴清德政府所欽點的下一代護國神山產業,而所依賴的是臺積電雄霸全球的實力延伸。但如今面對川普強勢的關稅政策,臺灣AI產業的未來在哪裡?複製矽谷模式,爲龍頭企業硬體代工仍舊是臺灣的主旋律嗎?

在川普對臺20%的疊加關稅,加上臺積電被迫出走美國及日前發生泄密事件之際,臺灣AI產業的發展正面臨無比艱難的挑戰,發展主權AI恐規模不夠,而橫向融合專業化或客製化又恐供應鏈資源不足,如何平衡發展正考驗着主政者的智慧。危局之下,臺灣的科技韌性正取決於其能否將製造優勢轉化爲「智慧優勢」,重新轉型進化、脫胎換骨成爲AI服務的商業模式。

在獨尊AI的政策下,AI產業始終被定位爲臺灣下一個科技經濟的發動機,但今年以來,美國打了一套陰狠的組合拳,加上精細的地緣政治及經濟操作,結合了關稅、貨幣、投資、稅務和工業關係的連環配套,經由高關稅做導線,穩定幣做套路,再以《大而美法案》和《天才法案》做爲國內外關係的重新架構,臺灣面對此重大危機,產業全面轉型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在過去30年高科技業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在供應鏈、人力資源、教育訓練、金融投資等方面累積了可觀的能量,雖然臺積電在轉變成「美積電」後會帶來陣痛,傷及臺灣的產業聚落,但整個高科技產業結構仍在,若能成功轉型爲科技中介、知識服務業,或生產性服務等高科技服務領域,不失爲塞翁失馬的轉機。

科技中介或生產性服務業是AI快速發展的行業,主要分佈在資訊技術服務、科技研發、供應鏈管理、產業金融科技及綠色低碳服務、智慧財產管理等領域,特別是在AI應用「遍地開花、各領風騷」的氛圍下,因資本需求較低、技術槓桿強大、輕資產運營、技術密集度高、深度嵌入製造業價值鏈等持性,適合臺商中小企業發展。

雖然政策支撐、供應鏈介面標準化、跨領域研發深化、國際化系統整合人才等短板仍需有效解決,但這個向服務業轉向的產業政策仍不失爲一個較爲可行的方向。

臺灣被美國川普總統全方位的霸凌似乎已難挽回,與其哭天喊地不如另闢出路。臺灣必須發揮韌性的經營模式,培育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與周邊輔助系統協作,轉向技術多元化、應用深化與生態共建。過去碎片化、小確幸的創新已不合時宜,系統性、結構性的轉化成爲知識服務業考驗着主政者的智慧。(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